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反对政府救市 标志楼市回归理性

来源:金融界 时间:2014-07-17 17:36:39

  房地产业目前处在市场胶着状态,持币待购的消费者盼着房价进一步下跌,而房地产开发商盼着地方政府救市,而地方政府也因楼市与地方经济增长的高度关联性,或明或暗开始采取了诸如取消或者松绑限购令、补贴买房等措施。7月13日,人民网(603000,股吧)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近8000网友,超过80%反对地方政府救市,希望地方政府给房地产业“断奶”,让楼市回归理性。

  这样的一幅市场景象,与2008年各地方政府纷纷出手救市相仿。不过,随着时移世易,许多房地产经济的宏观约束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存量泡沫,和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泡沫,让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症”发作的机会和空间都很有限;另一方面,以楼价高企为重要特征的楼市泡沫,一则让消费者高不可攀,二则房地产也晦暗不明的前景,促使楼市投资价值在降低,而风险在增大。

  所以,在房地产业,自有政府调控以来已经长期存在消费者、房企和地方政府的“三角关系”,随着市场资源配置情况的变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有了回归市场和理性的契机。可以断言,投机盛行、裹挟消费者的房价暴涨的区间已经过去,在很大程度上,明智的消费者已经可以让自己处在市场有利地位,可望成为房地产市场正常化的主导力量。而在土地资源有限、土地财政不可持续的前提之下,地方政府的针对楼市上下其手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狭小;而房企的暴利时代也是明日黄花。

  通过一项样本数量有限的网络调查的结果,即八成参与调查者反对地方政府救市,或可窥得楼市现状之一斑,却无法得其全貌,也未必能找到楼市病况的症结所在。调查意在侦测民意动向,为自己的立论获取支持数据,无可厚非。但是,细加探究,首先对地方政府救市加以明确界定就非常必要。按照约定俗成的看法,所谓的地方政府救市,指的是政府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各种优惠政策,“输血”以及“喂奶”,将楼价推到更高点―借地产商之手补政府财政之不足,同时推动地方以GDP为指标的经济。如果依据这个界定,地方政府救市,当然应该加以反对。道理很简单,依靠行政权力干预市场,并以此创造需求,只会导致楼价虚高,在土地资源逐渐枯竭的过程中,必然难以为继。如此行事,终将导致的境况是,土地财政依赖症病入膏肓,楼市除了崩盘,别无可救。

  反观楼市博弈的这一三角关系,至少在面对希望楼价回归理性的消费者,地方政府和房企无疑是利益共同体,前者是渴望住房的买方,后者是力图高价售房的卖方。基于这样的利益格局,民意反对救市的呼声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可想而知。

  回到目前各地相继取消楼市限购令,并出台优惠政策这一现象,不难发现,这是针对楼市调控政策的一种反弹。众所周知,多年来的包括限购令在内的历次楼市调控,无一不是政府针对楼市的行政干预,视为广义的救市之举并不为过。值得强调的是,类似的调控措施,几乎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症,如饮鸩止渴。故而,从这个角度出发,不妨将目前取消以各种限购令,当作是对过往调控的反拔甚至否定。如果加以乐观对待,这甚至可以视为地方政府在减少权力干预市场,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良好迹象。地方政府倘若善用这一契机,让公权力回归行政本位,体面退出楼市而不再参与逐利,从而逐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将楼市博弈中的三角关系良性化,才能真正意义实现楼市的理性回归,进而形成一个利益均沾、可持续发展的多赢的局面而皆大欢喜。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地方媒体叫卖商品房意味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