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警惕中国经济进入“次萧条”阶段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时间:2010-07-05 15:05:44

上述几个特征将直接导致中国GDP增速在2010年呈现出典型的前高后低态势。估计二季度增速达到10.5%,三季度下落到9.2%,四季度将跌破9%,为8.5%。

世界经济环境堪忧

2008~2009年为挽救次贷危机带来的冲击所进行的强力的救助政策,决定了世界将在过渡期中面临刺激政策退出的强劲冲击。这将给过渡期的经济稳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财政政策退出是最重要的影响。本轮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世界各国债务率大幅上升,各国财政赤字超过公认的国际警戒线。2009年全球赤字率高达7.2%,而发达国家高达8.8%,如果要保持财政的可持续性,全球财政赤字率在未来3年缩减的总额将分别达到当期全球GDP的0.7%、1.3%、1.5%。这种削减将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复苏产生影响,特别是各国同步削减将带来更为强烈的叠加效应。世界银行测算,财政调整对增长的影响在3年内分别达到0.4%、0.9%和1.4%。

虽然具体影响幅度有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债务率已经超过战后1950年的水平,其削减的幅度以及对于宏观经济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

金融层面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不仅老的问题,比如全球累计1.3万亿美元的损失还没有核销;而且新的主权债务危机又带来了新的冲击。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主要涉及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虽然这些国家占欧元区的GDP和贸易总额比重较低,但它通过欧元这个杠杆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荡。例如全球股票市场在4~5月波动幅度超过10%,债券发行在5月份大幅缩水达到70%,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了7%,欧元汇率下滑接近20%,国际资本市场流动下降近10%,个别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风险攀升超过100%。这种震动虽然没有达到美国次贷危机的程度,但已大大超越冰岛债务危机、迪拜债务危机以及东欧等区域的金融动荡的影响。

不过,当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救助协议,出台了包括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在内的三大救助工具之后,金融动荡似乎平息了,主权债务危机没有引发实体经济的下滑和全球经济的震荡。但这种短期现象很可能掩盖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带来的中长期的不确定性。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表面上是南欧5国财政不可持续的产物,但其根源却在于欧元区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条件等深层次问题。欧盟和IMF采取的各种救助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金融信心波动、各种金融资产价格震荡以及资产持续恶化的现象依然可能出现。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虽然并没有在主权国家之间传递,但在金融市场上却引发了强烈震荡,特别是通过银行信贷系统的传递尤为持久和深远。

总部在欧元区的银行拥有对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希腊的资产分别为7270亿美元、4020亿美元、2440亿美元、2060亿美元,总额达到1.579万亿美元;其中德国和法国占总量的61%,分别为4930亿美元和4650亿美元。同时,德国和法国集中放贷给西班牙2480亿和2020亿美元。主权债务危机对银行体系的冲击,将会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冲击。

更为重要的是,亚洲区域持有大量欧洲银行未偿还的债权,占亚洲区域未偿还债权的60%多。因此,如果欧洲银行出现大量的坏账或流动性出现强烈的紧缩,将直接对亚洲资产带来强烈的冲击。

对于全球金融市场来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严重影响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复苏。

从目前的国际资本流动模式来看,美元的升值直接引起在国际大宗商品和石油市场上的短期投机资本的大规模撤出,向外汇市场转移,从而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间的汇率出现大幅调整。这种调整使得金融风险加剧,国际银团贷款总量减少,使国际债券发行减少,并导致资本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动。

更为重要的是主权债务危机使欧洲大幅减少了对外的援助和对外投资,特别是对东欧国家的投入,导致这些国家出现经济的动荡。这将导致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出现强烈的分化。

数据显示,2010年国际银团贷款反而较2009年一季度下滑了近80亿美元的规模。而2010年5月债券发行大幅下降了300亿美元,除亚洲区域外,其他各区域的债券发行都出现明显缩水。而流入东欧各国的资本从2008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6%下降到2010年一季度的-6%,欧洲向其他区域进行的国际援助从2009年同比增长12%下降到7%左右。

政策怎样应对?

实际上,从中国经济周期和世界经济周期的变化来看,中国和世界依然处于旧周期和新周期过渡的阶段,宏观经济并没有步入新的周期,中国与世界经济一起将度过一个“无创新、低增长、高波动”的过渡阶段。

2010~2011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处于周期交替的过渡期和市场主导型结构调整的拐点期。2009~2010年上半年的强劲反弹,只是强劲的刺激性政策、存货周期调整以及世界经济同步反弹的产物,因此它也必将随着刺激政策效应的衰竭、存货回补的逆转、世界经济的动荡而出现反转和波动。

我们不仅要洞悉短期反弹的性质和内涵,而且要高度重视短期力量变化的趋势和中期周期性力量变化的规律。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应当为适应周期性的过渡期和结构调整的拐点期服务,而非绝对地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或物价水平的稳定。

第一,未来周期力量以及经济增长基础的变化,决定了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小幅下滑,适度调低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让市场自我良性运转。但是,在中国社会结构的约束下,宏观经济政策应当防止宏观经济出现总量性的失衡,避免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下滑。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