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发展新兴产业谨防一哄而上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时间:2010-07-05 15:06:28

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一步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尽管拟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尚未正式出台,但不少地方已经相继推出了发展新兴产业的地方规划。

总的来说,各地出台的规划性政策,基本符合中央的战略思路。而若仔细分析这些地方政策,则也能看出,部分政策规划的趋同意味明显,一些新兴产业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一哄而上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陷入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发展困境。显然,这一现象令人担忧。

目前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主要是指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面向未来的,能够成为新增长点的七大产业。不过,从一些地方的规划来看,摊子普遍铺得太开。有学者注意到,个别地区甚至将传统产业改头换面包装进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并对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挤出效应。

这些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势之下,其实也暗藏着不少误区乃至陷阱。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既要对夺取新兴产业高地充满激情与信心,同时,也要力求规避违背科学发展理念的投资冲动,避免落入陷阱。历史教训早已说明,虚假的繁荣不可持久。各地若争相上马新兴产业而造成产能过剩与资源浪费,那么,迟早是会付出更沉重代价的。

要规避发展新兴产业的陷阱,至少须在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其一,各地上马新兴产业,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摊子不宜铺得太开;其二,政府的规划与配套政策的实施,要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结合,应该留出一定的观察期;其三,发展新兴产业,政府作用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还是要鼓励企业成为创新动力的源泉。

从地方的情况来看,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新兴产业的条件也不同,如果地方上不能够正视自身的优缺点,一味想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很有可能欲速则不达。在中央层面,也是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大致将七大新兴产业列为战略方向,但看看一些地方的规划,一口气列出八九个甚至更多战略发展目标的,也不在少数。有些地方在做规划时,并不注意兄弟省市的情况,也不论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只管自己先铺开摊子,结果自然堪忧。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例子,也是一个教训。可以说,在东、中及西部,均有不少地方在此领域“大干快上”,而在红火了一阵之后,现在不少地方的光伏企业处于停业状态,制造出的是一场“虚热”。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它说明发展新兴产业绝不是赶时髦的事情,在布局阶段即要有前瞻的眼光,要有长远的思考,而不是盲目铺摊子,盲目求结果。

要注意到的是,发展新兴产业是战略目标,是方向性的选择。因此,带有新兴产业名义的发展项目往往容易得到政策鼓励,往往会在项目立项、审批及土地供应等方面,一路绿灯。如果项目选得好,规划到位,则“一路绿灯”可以起到增加效率的功能,但很多时候,项目的选择究竟如何,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这种检验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故对项目的选择留出一定的观察期是非常必要的。观察期是一个缓冲阶段,顺则乘胜出击,不顺则及时刹车。

还要看到,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而不是低水平盲目扩张。要掌握核心技术,则需要时间,需要积累,急不得。因此,留出一定的观察期,也有助于摆脱急功近利的想法,让规划与布局者更为从容。

过去在一些传统行业的发展中,政府官员拍脑袋上项目的情形较为多见。当然,这里的“拍脑袋”也不是一味乱拍,有些时候是过多考虑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有些时候是官员政绩考核的指挥棒在起作用。总之,官员拍脑袋上项目,产生了不少后遗症,中国经济中的产能过剩问题,与此大有关系。

从目前的情况看,过去的一些做法,似乎有些“遗传”到新兴产业布局中的味道。为什么有些地方官员不去考虑地方的资源禀赋,就强行上马并不合适的新兴产业?这其中既有对政府职能定位认识不清的问题,也有拍脑袋上项目的习惯性思维在起作用。

在发展新兴产业中,政府的主要作用,还是要帮助推动产、学、研建立战略联盟,完善管理与激励相结合的制度环境,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为企业排忧解难上。至于该让市场发挥效应的地方,就让市场去承担责任。微观创新主体注定是企业,而不是政府,这一点如果扭曲了,也必将会影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