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经济全年GDP增长预期将达到9.5%,比2009年提高0.4个百分点。出现增长的原因是增长逻辑依然回到危机前的工业驱动模式轨道之上。但是,这种持续回升的势头将在2010年第三季度被打破,第四季度将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并导致2011年GDP增速出现回落。
我们预期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工业大幅回落的拖累下出现“次萧条”的局面,GDP增速将低于2008年,约与2009年的9.1%齐平。
所谓“次萧条”,是指宏观经济已经走出衰退,但在反弹后再次出现经济的下滑,从而导致经济出现震荡、波动的底部运行特征,但下滑幅度又不足以构成“二次探底”的标准。
从近期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的大部分指标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调整模式。未来逐季下降的幅度很可能超出一般市场主体的预期。
反弹的实质
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反弹、复苏。但探寻这一轮反弹的实质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利于一个深刻问题的回答:上半年的反弹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超越萧条和复苏的阶段,快速进入经济高涨阶段,并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周期了呢?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其核心原因在于,目前许多同比数据的高涨是基数效应、强劲的刺激政策、存货周期调整、世界经济短期同步反弹以及短期适应性调整等因素的产物,其增长的动力机制依然十分脆弱和敏感。
如果剔除20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深度下滑带来的强劲的基数效应,许多宏观参数依然处于正常的增长区间,同比数据的高涨不可过度诠释。比如,工业增加值增速1~5月达到18.5%,达到近10年来的同期高位。但是与2008年同期相比,仅增长了26%,折合年率平均年增长率为12%,增速略低于危机前平均的15%左右。
再比如,1~5月发电量增速达到21.4%,是近10年来的高位,但是较2008年同期仅增长17.5%,平均年增长率不到9%,低于中国正常年份的增速。如果我们考虑到目前增长是重化工偏向型增长,剔除个别高耗能部门的用电量,普通产业的用电量增速甚至大大低于正常年份的增速。
再比如,工业企业利润1~5月同比增长81.6%,为近10年来同期最高增速。但是导致这种高增长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基数效应,2009年同期企业利润下滑了22.9%,因此2010年较2008年同期仅增长39.8%,年均增速不到20%,低于2003~2007年的平均增速(37.5%)。二是盘子效应,即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导致利润来源基础扩大,而利润率却出现了明显下滑。1~5月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同比增长了38.2%,剔除该因素,直接导致2010年的工业企业利润率较2008年同期下滑24.5%,因此企业效益还远远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三是价格效应,即2010年1~5月PPI大幅上涨5.5%,而2009年同期却下降了5.9%,直接导致利润总额增长幅度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如果进一步考察,我们还会发现很多主要行业的利润和利润率都比2008年同期要低,依然处于恢复状态。
同样,1~5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8%,基本恢复了正常年份的同期水平,但实际上财政所反映的宏观经济状况并非那么景气。第一,剔除2009年同期下滑6.7%的因素,2009~2010年年均增速仅为11%;第二,如果考虑目前非税收入增长、税收征管力度加强、各种税率调整等因素,与宏观经济增长直接对应的财政收入的增长不到20%;第三,与宏观经济相对应的主要税种的增长状况并不良好。例如较2008年同期相比,今年1~5月增值税仅增长7%,企业所得税增长12%,海关税收仅增长8.7%。
反弹局面不可持续
实际上,各类数据在1~5月虽处于历史同期的高位,但相当部分指标都呈现出高点回落的趋势,目前强劲反弹的局面不可持续。
比如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2009年四季度达到高点后,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名义增速从38.7%一直下滑到2010年5月的25.4%,实际增速从37.9%下降到2010年5月的23.5%。如果剔除今年房地产投资大幅上涨的因素,非房地产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了15个百分点,到5月份非房地产类固定资产实际投资增速仅为22%左右。另外,工业增加值从3月开始已经连续3个月下滑,而汽车产量增速从1月的141%下降到5月的26.7%。
今年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低于上月1.8个百分点,该指数已连续两个月回落,幅度达到3.6个百分点,是2009年3月以来的新低。汇丰银行公布的6月产出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6%和49.7%,自2009年4月以来首次降至50%以下;新出口订单指数更是大幅下降4.7个百分点至48.2%,为2009年6月以来首次降至50%以下。中国制造业景气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实际上,目前经济增长的三核心动力机制——刺激性政策、存货调整和出口复苏,其性质决定了当前经济增长基础的不稳固,具有强烈的易变性和敏感性。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存货周期调整的逆转、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决定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逆转的压力将日益加剧。
从各类数据的变化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在短期内已经见顶,下行力量在5~6月开始显现,第四季度宏观经济下滑将非常明显。“前高后低”态势已成。
结合上述各种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房地产新政、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结构调整政策的加快等多重政策的作用下,再加上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内部周期性力量的转变,三到四季度中国总需求的下行压力将逐季加强,很多下行因素很可能在第四季度同时加速,从而产生下行的叠加效应。
总供给在上一轮投资膨胀和潜在产能恢复的作用下逐渐放量,产能过剩问题在第四季度将全面显现。
由于投资增速下滑过快、存货回补的逆转较猛、重工业与轻工业增速之差过大等原因,中国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很可能在第四季度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