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电商势头依旧猛,百货业掀改革大潮
2012年,国内的百货业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关店潮,2013年,整个行业的寒潮继续扩散,诸多传统百货开启了转型之路。在2013年的中国百货业绩榜中,我省共有4家实体商业入围。
1.郑州丹尼斯百货人民路店:28.6亿元,较之2012年的28亿元增长了6000万元,与前两年相比,增幅放缓;2.郑州丹尼斯百货花园路店:16亿元,较之2012年的15亿元增长了1亿元的销售额;3.郑州大商新玛特金博大店:15亿元,较之2012年的12亿元大幅增长近3亿元的销售额,2014年还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拓展体验业态、开创泛购物中心模式;4.王府井百货洛阳店:
10.7亿元,较之2012年的10.21亿元,有略微增幅。
然而,这些数据与各大电商在“双十一”一天创造的区域数据相比便有些逊色,今年注定是国内电商行业在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京东和阿里巴巴先后上市后,国内B2C领域规模前十的企业中已有9家是上市公司(除1号店)。
但把所有困局都归结于“电商”难免有失客观,传统百货从上世纪90年代的自营自销到现在的联营联销,已经发展了20年,整个行业的表现是服务水平提高不大、商品虽然丰富但同质化严重,品牌不同但品类相似,与其说是电商的冲击,其实是自身发展到了该改革的时候。
百货业转型:自身的创新与突破是关键
从马斯洛原理来看,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传统百货,主要满足的都是消费者“买东西”的物质需求。目前看来,传统百货除因价格制约受电商分流外,功能业态更丰富、空间体验感更强、服务完备度更高的“购物中心”也是主要威胁。电商的商品同样齐全却更加便宜。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购物中心仅用不到5年时间就取代了百货商场在消费者心中原有的位置。所以,百货商场的经营者们都在摩拳擦掌,思考着该如何将市场份额抢回来。
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百货事业处总经理刘永松表示:“这几年由于双十一的影响,大家都很关注电商是否会替代传统的零售业。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经营百货的人士会迎合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增加一些电商无法取代的业态就能避开电商带来的影响。中国的百货业比起日本、欧美来讲还有一定的差距,经营百货应注重商品组合的加强、服务意识的提升及VIP顾客的维系,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明天。”
刘永松说:“首先百货一定要做好商品和服务,商品在百货里的体现就是品牌,百货一定要做品类,把同一品类的所有好的品牌都提供给顾客,让顾客来挑选,这是购物中心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只有百货可以做到跟VIP顾客互动。其次,百货一定要做体验性,这并不意味着百货要舍弃商品的本质,只是要压缩一些受电商影响较大的,如家电、床品类产品,然后去做一些去商品化的、与顾客形成互动的餐饮和休闲等品类。最后,还应利用新媒体加强与顾客的互动,将顾客吸引到店,增强与顾客的沟通和体验性,吸引更加年轻的客层。”
百盛商业发展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总经理陈三强则表示,百货转型一是要自持物业,降低租金成本;二是引进自有品牌、自主品牌,实现品牌差异化,扩大利润空间;三是不断探索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