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焦点关注>

央企担纲保八主力凶猛扩张 国进民退愈演愈烈

来源:东方财富网 时间:2010-04-15 22:37:50
 种种迹象表明,国企改革的重点,已从1990年代的大踏步退出变为有进有退

  延续一年之久的央企强势扩张尚无收敛之势。

  目前,“国进民退”的讨论亦引起高层深度参与。但不管官方是否承认此判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央企扩张的边界正在急剧消失。

  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众多产业以整合为由被纳入央企版图,就连牛奶、房地产、金融、证券等亦见其大手笔身影。

  行业以外,地方政府对高攀央企非常热衷。“对接央企”已成为地方政府口中的热词之一,各地都在以与央企对接为荣。

  据媒体报道,仅在辽宁一省,有近4成的国企被纳入央企。在环渤海的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区,能源、重化工领域均呈央企猛烈扩张态势。

  可以说,央企的大小并购,已成合纵连横之势。其中,尤以央企在房地产市场接连扮演“地王”角色,被舆论视为推高房价的幕后推手。

  面对此种情形,国务院国资委频出重拳予以约束。3月18日、3月19日,国资委连续两天召开会议,要求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房地产业的方案。

  央企担纲保八主力

  此前,市场曾普遍猜测,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央企做大做强的号召和2010年缩减央企至80-00家的时间表让央企疯狂跑马圈地,以图自身存在。

  不过,最为直接的原因是,金融危机时,央企临危受命,被中央赋予了“保八”重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央企强势扩张的动力。

  可证的事实是,金融危机开始后,政府向央企注资的新闻就不绝于耳,一个偏远省份的央企,也能拿到需要“马上花出去”的十几亿元资金。

  “经济增长在8%左右,成为我们从上到下压倒一切的硬指标。中央的要求是要有力度、要迅速扭转经济形势。”一位大型央企负责人对《上海国资》表示,“在这个硬指标下,正在做的主辅分离、调整结构、收缩层级都暂时放在了一边。”

  在此项政策引导下,无论是“4万亿投资”资金还是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的信贷资金,近9成被央企所得。比如,中国中铁(601390.SH)、中国铁建(601186.SH)就占据了6000亿铁路基建投资的主要部分;中国南车(601766.SH)、中国北车(601299.SH)共享今后两年3000亿元的铁路机车车辆购置投资;中交集团则成为了1万亿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得益者。

  “这是特殊国情决定的。国家发改委的4万亿要投下去,必须有机构来执行,以保证保八目标的实现。而决策层认为,能够准确、迅速执行政策的只有央企。”上述人士表示。

  《人民日报》评价央企时称,“中央企业靠得住,信得过,拉得动,打得胜。”

  于是,体量一夜之间增大的央企开始大范围寻找扩张和投资机会,并不惜大举介入以前小心翼翼的完全竞争性领域。

  至此,市场发现,央企借经济危机完全翻身,已不再是多年前那根会在大热天下慢慢融化的冰激凌。

  种种迹象表明,决策层对国企改革的思路已做出调整。只是金融危机让一切看起来更加明显

  国企改革思路

  据《上海国资》采访所得,与市场猛烈的批评声比起来,多位国资国企领域的专家认为,央企的扩张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原中化国际副总裁潘跃新对《上海国资》表示,民营经济要对抗强大的跨国企业尚需时日。“只有让央企强大才能稳定资本,才能在对抗当中保持基本的均衡。”

  他说:“如果一味国退民进,那现在的民营经济和西方经济体相比,只能是砧板上的肉,中国经济便会在任何经济危机到来时异常危险。”

  原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吴天林对媒体表示,加入世贸后,直接面对世界性大公司的竞争时,指望民营企业在短时期内成长起来以与之抗衡是不现实的。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亦曾对外表示,“在南北竞争的背景下,在西方国家独占、主导、垄断的前提下,你只能培养自己的500强航母,而不是摧毁它。我们自己的老国有企业可能因为老体制生锈了,你可以给它除除锈,改革机制,卸掉包袱,让它向新型企业转变,但绝对不能把它变成私营企业。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国家脊梁真正培养起来。”

  加上临近俄罗斯国有经济私有化几乎导致其工业经济崩溃的现实足以给中国决策层很大的警醒和借鉴。

  而中国国企在私有化过程中不断出现了种种问题。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决策层下定决心调整1990年代开始的国企改革重点,从以前的大踏步退出变为现在的有进有退。

  况且,近几年社会保障资金的庞大缺口、养老、就业、调整结构的压力、奥运和世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均需要大笔资金,这都使央企地位日隆。

  “政府需要投资拉动经济,如果给民营企业,他们会听话地一起去投资基础建设吗?要支持社保,要划转股权,可以说划就划吗?显然不可能。”潘跃新表示。

  出于对内和对外因素的重重考虑,尽管非议越来越大,央企却日益受到政策关照。

  合纵连横

  在金融危机之前,央企的本意仍是想遵照国资委的意见,通过主业扩张达到做强做大的目的。

  一位央企负责人对《上海国资》表示,与市场上体量大的央企就不服国资委管理的说法相反,实质上,国资委的政策导向性很强,“如果考虑到一项决策对企业有利,但国资委可能通不过,我们通常不会去做”。

  迫于行业排名的压力,前几年的央企扩张多倾向于实体性、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更多的是纵向并购。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是央企当时的雄心。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