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海军水面作战舰防御来袭反舰导弹,是舰载武器发展的重点领域。除了在为中远程舰空导弹拓展反导弹能力以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军事强国还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小口径速射炮,力图使用集火射击和密集弹幕拦截来袭导弹。
目前世界上已经服役的舰载小口径近防炮有13种,其中美国的20毫米6管密集阵,俄罗斯的AK630和“卡什坦”,荷兰的守门员,以及中国的7管30毫米舰炮,都是性能顶尖的佼佼者。这些近防炮的特点是采用6管或7管加特林转管原理自动机,配备穿甲弹或半穿甲榴弹,射速3000至4000发/分钟,可以拦截飞行速度在0.8马赫左右的掠海飞行亚音速反舰导弹,可以在高精度火控和随动系统的操控下,在距离来袭导弹一千多米的拦截窗口,喷射出100~200发炮弹,力求其中的二三发炮弹能够命中反舰导弹。但现在最先进的亚音速反舰导弹多采用复杂的末端弹道,突防能力较高,可在近防炮的最佳拦截距离上突然进行机动动作,造成近防炮命中概率下降。
F-35利爪-北欧隐刃-NSM反舰导弹
为了提高军舰拦截反舰导弹的能力,美国和中国都分别发展了滚动弹体拦截弹道,美国的是海拉姆近程舰空导弹,中国则为红旗-10导弹,这两种导弹从外形到制导原理,再到性能,都高度相似。都采用红外+被动雷达引导头,弹体滚转,机动能力超过20G的双鸭翼舵面,可不依靠外部信息系统进行独立的反导作战,对超音速和亚音速导弹都具有很高的毁伤概率。美国已经在主要水面舰上使用海拉姆导弹替代了密集阵近防炮,从而成为唯一的舰载近程反导手段。但只是用海拉姆导弹存在手段单一,近界较大等缺点,在面对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时,容易错失战机。
中国则在舰艇防御超音速反舰导弹方面考虑的较周全。很多人都以为中国的海军武器系统比较落后,其实这是惯性思维,中国的多数海军武器系统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性能先进,例如海红旗9/红旗16垂直发射舰空导弹,新型的130毫米舰炮,小口径近防炮,作战指挥系统和数据链,都是世界最先进水平;二是独立自主,中国的舰载武器多为自主研制,例如052C/D驱逐舰的四面相控阵雷达,是除美国外世界第二个在驱逐舰上使用的自主研制的神盾系统,就是日本的金刚级驱逐舰上的神盾系统和垂直发射系统,全套都是美国货,日本不并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在舰艇近程反导领域也一样,发展了中口径舰炮、小口径速射炮和近程舰空导弹三套系统,相互配合,可层层拦截来袭导弹,不留漏网之鱼。
中国现役反舰导弹鹰击83
最外层是新型的76毫米舰炮,中国的76毫米舰炮以俄制AK76型舰炮为技术基础,继承了原炮的高可靠性,自行改进了火控和随动系统,从而获得了比原准型号更高的火力精度。从本世纪初开始,通过借鉴瑞典的阿海德和3P弹药原理,中国开始研制高精度电子时间引信和引信装订技术,研发轴向定向破片技术,为76毫米舰炮配备了新概念反导弹药,使用炮口装订的高精度时间引信,内装222枚钨合金预置破片,可在3000米~10000米距离上打击来袭超音速反舰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