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雷达界,很早就形成了自力更生的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自主研制雷达,当时很多人没见过雷达,更不知道该怎么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目前我国已发展为既是雷达大国,也是雷达强国。
每年例行举办的“系列国际雷达会议”,我国是与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并列的5个轮流主办国之一。在三坐标雷达、低空雷达、机载预警雷达、数字阵列雷达、相控阵雷达和精密跟踪雷达等领域都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先解决有无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战斗机机载雷达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我国的战斗机是仿制苏联的型号,所以,机载雷达也以仿制苏联战斗机机载雷达为主。这一时期,机载雷达的加装,主要是满足夜间飞行员目视能力下降情况下的国土防空作战需要。
我国随苏联米格-17和米格-19战斗机引进的机载雷达系统,最早都是测距器,只能测量目标距雷达的距离(速度也可由距离与时间的比值算出),不能测量目标的方位和高度,作用距离不超过两千米。歼5和歼6飞机先是采用装备米格-15、米格-17和米格-19飞机上的СРД-1/1M及其改进型测距器,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装备РП-1/5型及其改进型雷达,对图-4飞机的作用距离也不超过10千米。
此时,雷达技术开始采用圆锥扫描体制和普通脉冲方式。受到雷达系统本身技术性能差和载机空间不足的限制,我国早期夜间战斗机上使用的机载雷达存在有效作用距离短、抗杂波和干扰能力弱、低空探测效果差、可靠性不高和缺乏配套机载武器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军战斗机部队执行国土防空作战的需求。
中国歼20隐形战机
但这一时期,世界先进国家的雷达水平也不过尔尔。从实际使用来看,我国装备的苏制机载雷达的夜间战斗机,在拦截国民党军夜间低空侦察机的作战行动中,实战效果有限,在受到敌方飞机施放电子干扰和地面背景杂波影响的情况下,常常不能正确判定目标。可以说,此时的机载雷达,只能说是对目视能力的一定补偿,暂时解决了我军机载雷达的有无问题。
落差渐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机载雷达技术在这个时期是迅速提高阶段,单脉冲技术、脉冲压缩技术已经成熟并在机载雷达上使用,脉冲多普勒技术则开始进入装备的试生产,而相控阵技术也已经起步。由于中苏关系变化,一时间中国机载雷达科研和生产单位失去了外来的技术支持,在加上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速度变慢。我国的机载雷达技术在艰难中继续前行。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歼7飞机。最早的机型歼7I采用苏联СРД-5A/5MK型雷达测距器的国产型CL-2,作用距离有3千米和8千米两档;歼7系列的最早出口型--歼7A和此后的国内型号--歼7II则都采用国产的222型测距器。
1966年3月,为满足强5攻击机的使用需要,我国在对国外样机进行测绘和研制工作的基础上,1970年夏试制完成两部样机,1976年完成各项空中试验并转入小批生产,陆续装备强5飞机,雷达型号为317。1974至1976年,将317雷达小型化并研制出两部样机,命名为317甲型。1979年完成空中试验,但未定型生产。317型雷达长期装备强5飞机,为我国近海对海对面防卫发挥了突出作用。它采用单脉冲体制,具有空空上视搜索与跟踪功能,不具备下视能力;但具备地形测绘、等高面测绘、地形回避和空地测距等多种功能。
2月26日,巴基斯坦空军隆重举行第四预警机中队ZDK-03/KE-03成军仪式
2月26日,巴基斯坦空军隆重举行第四预警机中队ZDK-03/KE-03成军仪式。仪式在马苏尔空军基地举行,巴总统萨利夫参加仪式。巴总共订购了四架ZDK-03型预警机,该机以运-8F400军用运输机为基础研制,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生产。巴还采购4架瑞典产萨伯-2000型“爱立眼”预警机。
几乎与此同时,我国开始研发歼8战机,这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战斗机研制项目中最重要的型号。为了提高歼8战斗机的战术性能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国内也开始研制与之配套的机载雷达系统,即204单脉冲火控雷达。该火控雷达项目在落实了研制所需要的142项试制任务后,一年内就完成了原理样机。
但是,由于雷达系统设计不完善以及材料、元件上所存在的缺陷,使该系统的试验工作困难重重。尽管雷达样机在1971年就已开始装机试用,但却长期无法达到实用水平。最终由于雷达系统研制进度的拖延,直接影响到歼8战斗机的整体进度,使得歼8在缺乏全天候火控雷达系统的情况下,只能被迫安装雷达测距仪,按照白天型战斗机的标准定了型。直到20世纪80年代,歼8才重新按照1964年提出的原设计要求,研制完成了单脉冲体制的火控雷达,并完成定型。此时,已过去了20年。
因为雷达系统和机体的研制全面落后于原计划的时间要求,所以致使歼8和歼8I战斗机并没有向研制项目开始时计划的那样成为中国战斗机换代机型,而只是一个在新型战斗机定型装备前的过渡机型。就在歼8和歼8I战斗机火控雷达完成定型的时候,此时国外战斗机机载火控雷达技术已经步入了脉冲多普勒的成熟应用阶段,并且开始采用合成孔径体制,雷达的发展呈现出多功能化、高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雷达技术上的差距,被历史性地拉开了。
尝试研制预警机
20世纪60至70年代,我国开始尝试研制预警机。万事开头难,由于当时的技术基础薄弱,最后未能解决雷达反杂波的问题,致使装备未能服役,最后收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新中国建立以后,国民党空军的飞机经常从低空和超低空入侵大陆地区,而地面雷达由于盲区较大,难以发现这些飞机目标。1969年9月26日,中央军委发出了研制空中预警机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