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就此展开。一时之间,南京城墙的存废又起波澜。
“西湖雷峰塔,非以年代久远,建筑不固,而自倒者。因有妄人生病,食其砖当药石,因致万劫不复,遂丧西子湖之魂。乃不五年,又有此续貂之举,尤欲言美术,谈文化,噫嘻!”
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就此展开。一时之间,南京城墙的存废又起波澜。
蒋介石是事件的主角。这位刚刚宣布中国统一“已告完成”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授意自己亲任校长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拆除南京太平门至丰润门一段城墙,将所获城砖助建军校讲堂。舆论为之哗然。
刚刚结束七年旅欧生涯、归国不久的美术家徐悲鸿,1929年1月在上海发出电报:“首都后湖自太平门至神策、丰润门一带为宇内稀有之胜境,有人建议拆除此段城垣,务恳据理力争,留此美术上历史上胜迹。”
这个电报被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北平分会同样以电报方式,转呈南京国民政府及内政部,蒋介石必是看到了。
彼时,负责首都建设委员会的孙中山之子、国民政府委员、铁道部部长孙科,正在主持编制《首都计划》。拆除城墙之事,在委员会内部引发不同意见。
围绕这一事件,一年之内,国民政府或拆或保,首鼠两端。一场折射朝野人物各色面相的政经文大戏,拉开大幕。
蒋主席面谕下文所引与这场拆城风波相关的档案文献,取自杨国庆、王志高的巨着《南京城墙志》——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召开第六次国务会议,所议之题,即包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拆取城砖之请。
此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以蒋介石的意见为由,向南京市政府提出拆城取砖的要求。1928年7月被中央政治会议任命为南京特别市市长的刘纪文,向国民政府转呈军校之函,并告蒋介石意见:“军事委员会主席蒋面谕太平门至丰润门一段城墙,业经南京市政府议决拆卸。查太平门距军校甚近,即将所有城砖作军校建筑讲堂之用可也等。因奉此查各军校教育机关归并敝校讲堂、宿舍,咸感不敷,急拟添造。苦于工程浩大,需材特多,尤以砖瓦一项为大宗,且购运不易。为此相应函商该城可否于最近毁拆,并能否拨为敝校之用。”
刘纪文对蒋介石所称“太平门至丰润门一段城墙,业经南京市政府议决拆卸”,表示不解:“查太平门至丰润门一段城墙,职府并无议决拆卸之成案。”
蒋介石与刘纪文有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刘纪文与宋美龄之兄宋子文是好友,在后者撮合下,1916年,刘纪文在美国纽约与还在大学读书的宋美龄订婚。宋美龄归国后,蒋介石对她一见倾心,“独对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之后,刘纪文与宋美龄解除婚约,蒋、宋得以成婚。
刘纪文对蒋介石所称南京市政府已议决拆卸太平门至丰润门一段城墙,作出说明并提出意见:“除函复外,惟本京城厢营房设计委员会、国民革命军总理奠事筹备处、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副官处、军事委员会航空处军官团等机关,均因建筑需用城砖,先后函请拨给前来。查职府前以市政经费困难,原有之零星城砖因市内各处马路亟待修治,当经市政会议议决。但将来如首都拆除城墙,果成事实,对于各机关函请拨用城砖一节,可否随时拨给。仰仍查照成案办理之处理。”
刘纪文所说的各机关索用的原有零星城砖,乃其前任“遗产”。
1928年3月,南京市市长何民魂向国民政府提出:“市内洪武门(即正阳门之误称)年久失修,前经军事委员会认为与军事有关,拟予修葺。但该门业已坍圮不堪,其倾落城砖并已为人窃去甚多,如果修理,需款较巨。惟究应如何办理之处理,合具文呈报。”国民政府批准修缮该门,资金由南京市政府公款内开支。
同年4月,何民魂又提出:“惟查该城坍坏之处系属月城一座,与军事既似无甚关系,且修复亦需巨费”,提议将其拆除,将所获的城砖,用于修筑“燕子矶、观音门一带马路”。
对此,国民政府不予支持,认为“古迹宜保存”,修筑燕子矶一带马路“另筹款可也”,“不修不拆可也”。
转呈蒋介石意见之前——11月2日,刘纪文呈报国民政府:“为将来如首都拆除城墙,对于各机关函请拨用城砖一节,可否随时拨给。”次日,国民政府答复:“拟指令既无拆卸城墙之议,所请拨用城砖一节,殊不预先提及。”于右任以国民政府代主席身份,在文件上加批“如拟”二字。
以上情况,正是刘纪文所说的“仰仍查照成案办理之处理”之“成案”。可见,他对蒋介石拆城取砖筑军校,并不积极。
核心提示: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就此展开。一时之间,南京城墙的存废又起波澜。
“采石场”
这一场南京城墙存废之争,始于1927年。是年,南京市政府提出“以新都建设需费,将标卖南京全城城垣城基”,引发社会各界议论。
江苏教育经费管理局局长廉泉,以《南京拆城计划中保留一二古迹之私议》为题,撰文称赞此举“化无用为有用,自属良策”,并建议保留城南之聚宝门、城北台城一段,理由是,聚宝门“关闉三重,气象闳壮,工程伟大,为全城各门之冠,亦为全国稀有之建筑”,城北台城一段“尚为六朝遗迹,江南最古之建筑”(笔者注:据杨国庆考证,此段城墙实为明洪武十九年因“新筑后湖城”后,被废弃的一段城墙),“留此区区,当于经费上无甚影响”。
廉泉将此文呈交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秘书长钮永建,后者一边将文批给南京市政府办理,一边以国民政府名义,向南京市政府发出训令:“据此查此事关系保存古迹,合行令仰该市政府遵照办理。”
据《南京城墙志》记载,在此之前,1912至1927年的民国时期,对南京城墙尚无拆卸之举,仅大规模拆除在明皇城基础上改筑的八旗兵驻防城,以及明代宫城残垣。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12月2日,江浙联军光复南京。这时南京驻防城(即明代皇宫遗址)的状况是“旗人星散,城郭为墟。城垣砖甓,拍卖盗取,狼藉不堪。所存者,惟五朝、西华二处城圈而已”。大量拆卸的城砖,不仅被挪用于南京一些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上,还有不少被运往外地。原有明代南京城墙的四重格局,只有京城城垣——现在所称的“南京城墙”——基本保持原状。大规模拆售八旗兵驻防城和明皇城残垣之砖石,始于1915年,办法是“以工代赈”,所获之款用以接济旗人生活。这是民国时期南京最早发生的人为拆城事件。南京市内因此出现以买卖城砖为业的店铺。扬子江饭店、马林医院底层、金陵大学北楼等,皆取城砖而造。参议院参政张謇也通过江苏巡按使齐耀琳的关系,远道而来,购运南京城砖用于南通建设。
这般“采石场”的故事,太平天国时期曾经上演。明南京宫殿为朱元璋建造,开创了明清两代宫城的模式。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宫殿渐有损坏;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故宫被改为八旗兵驻防城,又遭损坏;咸丰年间,太平军建造天朝宫殿及城墙,在此拆取砖石,明故宫成为一片废墟。1915年开始的大规模拆售城砖,将最后的明故宫及皇城遗存,送入了历史“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