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揭秘王震和他的359旅:在新疆上演南泥湾奇迹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7-23 15:40:51

  62年前来到这里的1800名年轻士兵,如今只剩下这十几位老人了。

  那些骁勇善战的炮兵、工兵和机枪手们,已经把他们的灵魂溶在了这块条田里。

  82岁的李炳清,只知道自己是四川射洪县人,但他的老家在哪个村,已经记不清名字了。

  他们当中,还有一些人一生都没有去过48公里以外的和田市,也没有见过乌鲁木齐广场上专门为他们雕刻的“进军新疆纪念碑”。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巩乃斯河畔,是359旅717团的驻扎地。

  在延安时,是他们第一个进入南泥湾开荒工地;在南下北返的战斗中,全团1300名官兵,只剩下了228人;在翻越祁连山雪峰时,这个团又冻死了26人;1952年,他们从阿克苏地区库车县调到伊犁的新源县以后,全团有90%的官兵在剿匪的暴风雪里都被冻伤。有12名战士死于匪徒的枪口下。

  在伊犁酒厂的东侧,有一座宽宽的庭院,庭院里住着48户人家,在每户家庭里忙碌的都是两鬓斑白的女人。她们都是717团老战士的遗孀。这座院子被外来人称做:“女人村”。

  她们不想回到各自的老家,也不愿意迁到城里的儿女家中,住在这里,仿佛还在丈夫的身边……更多的时候,她们会围坐在一起聊天,诉说她们曾经走过的那些青春足迹……在年复一年思念丈夫的日子里,她们也像秋天的庄稼一样,叶子黄了,等待着被收割之后,静静地融归于土地。

  她们相互之间也会告诉对方说:再过几年,我和丈夫就要见面了。在那个世界里,我们还要在一起开荒、种地、守边关……汗水滴在新疆热土 骨灰撒遍天山南北这条以身相许,生死共荣的命令,是王震对新疆的情爱,也是359旅老兵们一生的归宿。

  1953年,王震调离新疆,在调离新疆后的岁月里,王震先后19次回到新疆,回到他深情关注的土地。

  1993年3月18日,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这位359旅的老旅长,走完了他的传奇人生。

  在生命的弥留之际,王震还特意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为新疆各族人民站岗……当运载着王震骨灰的飞机飞过天山山脉的时候,天山脚下,那一株株胡场、一片片农田、一座座工厂和学校,仿佛都惦记着和将军的那个约定,都在静静地等候着他的到来。

  昨天的359旅,把它的战斗故事和大生产成果留在了延安和大西北地区;后来的359旅,又把全部的汗水和艰辛留在了新疆,留在了塔里木盆地。

  今天,他们的身影已渐渐的模糊。

  自从兵出南泥湾之后,他们就再没有回到故乡,他们在风雨中与新疆同行……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