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到达孝丰,清点兵员,第七军的一七○、一七二师,每师仅余两个团,每团不足两个营,将士伤亡逾半。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2011年7月21日第六版 作者:方一戈 原题为:八桂子弟与吴兴阻击战
1937年,在浙江发生过异常惨烈的战斗,八桂子弟的热血洒满吴兴。直到去年,仍有台湾来大陆访亲的若干国民党老兵,专程寻迹湖州对笔者等忆说当年“吴兴打的那次极其残酷的阻击仗”,言及“升山、大钱”,缅怀“夏副师长”。
1937年11月5日拂晓,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其主力第十军上岸不久便直扑枫泾、平望、嘉兴,企图截断上海方面中国守军的退路。蒋介石一边下令淞沪部队加紧由浙皖赣边境及常州两个方向退往后方,“巩卫首都”;一边急调刚刚开抵连云港驻守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第七军的两个师星夜驰浙,抢先占据吴兴布防,掩护大军西撤。
第七军是桂系李宗仁的老队伍,擅打山地战,曾在北伐时期与叶挺独立团联手,创造了贺胜桥大捷。“七七事变”爆发,李宗仁在广西率先实行全省总动员,第七军也补充了大批兵员,全军共辖三个“乙种师”(每师两旅四团),一色的捷克式扁平钢盔、德式步枪、黄军装、着草鞋或光脚。由于时间实在紧迫,许多新兵直到集结苏北,才有了几次实弹射击的训练机会。
第七军于16日南下,第一七○师作为先头部队,随副军长徐启明(兼该师师长)取道津浦线火速过江,于17日凌晨抵达吴兴城郊。稍后,第一七二师师长程树芬也率部赶到。军长周祖晃马上召集参谋会议,根据地形勘察,决定将部队依沪宁公路横向展开,在南浔、升山、吴兴县城、以及吴兴侧后方的李家巷,分别设置四道防线,阻击日军;由一七○师主守公路和右翼之水田、湖沼区域,一七二师担负公路左翼丘陵地带的防御。
中国军队的动作,事实上只是略微快了一步。因为几乎就在同一天,日军第六、第一一四师团已然进逼至南浔。
第七军还从未遇见过如此野蛮、疯狠的敌人,根本压制不了鬼子的强大火力,但依然迎头痛击日军的一波又一波冲锋,双方激战至黄昏。一七○师的一个团伤亡严重。该师原拟转入南浔镇区,以夜战、巷战继续与敌周旋,但为了避免一旦交火,民宇尽毁,不得已放弃计划而渐次后撤升山、大钱一线。
由于山势低矮平缓,加上来不及对国道作彻底破坏,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差不多可以顺公路下来,直接碾向山腰,甚至冲到我方的阵地前沿开炮,杀伤力极大;其步兵的平射炮,也可以推近轰击,摧毁第7军的重机枪工事。
第七军那些八桂子弟,包括甫上战场的新兵,没有哪个当孬种。一七二师据守八里店(升山右近一镇点)的一个连,遭到数倍于己的日军包围,子弹打完了,就冲出战壕拼刺刀,最后全部殉国。该师副师长夏国璋(兼第五二二旅旅长),闻悉八里店危急,率部驰援。激战中,他身先士卒,数次带领敢死队从敌人手里夺回阵地,不幸被日机空袭击中,饮恨阵亡。五二二旅的官兵们与日军白刃肉搏,终至全部牺牲。当天17时,升山失守。第七军转移到第三道防线堵击。第三道防线的主阵地,就构筑在吴兴城下。
24日破晓,日军集中30多架轰炸机,配合地面部队,对第七军的防线发起猛攻。一七二师在吴兴城区北侧的外围阵地,首先受到敌人飞机、坦克、重炮轮番不息的凌厉轰炸,随即,便是步兵潮水一般压来的集团冲锋。阵地在敌我之间反复争夺,几度易手。打到下午,一七○师在吴兴城东门、南门的多处工事,亦皆成废墟,人员损失惨重。该师第五一○旅旅长漆道徵请求师部紧急增援。师指挥所就在弹雨横飞的东门附近。副军长徐启明的答复只有四个字:无兵可援!全师各自为战,血拼死守,团长韦健生在炮火中捐躯……落暮时分,日军在付出了很大代价后,第一一四师团一部勉强攻入东门。
但是,第七军于吴兴城一线的阻击,仍然在坚韧地继续着。一七○、一七二两师的余部会合后,于城区西南的仁皇山,迅速构建堵截工事,并对日军实施逆袭。军长周祖晃等,也在仁皇山头督战指挥。这些无畏强敌的广西硬汉,一直在吴兴环城地带坚持抵抗到27日日落,方才趁着夜色,撤向李家巷。据如今犹健在的老人们回忆,中国守军撤离城西后,一些乡民上山掩埋自己将士的尸体,发现他们都是在战壕前朝前倒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