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领导人将原则性与灵活性完美结合,展现了精湛的外交技巧。在中印两国的建交谈判中,中方给印度以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待遇,两国得以顺利建交。
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做出“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决策,以“政治的”“不流血的”方式解放了西藏,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是毛泽东西藏工作最具华彩的一章。《毛泽东与西藏和平解放》一书试图从历史的本来顺序出发,纵向梳理毛泽东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及相关政策的决策过程,剖析影响这一决策的各方面因素,重建和平解放西藏方针提出的动态场景。本书的叙述是“历史的”,但论述历史的出发点,往往不在历史之中,而在当下。本书着手于“历史”,着眼于“当下”,旨在挖掘毛泽东在处理西藏问题中表现出来政治智慧和韬略。
不战而进1949年,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所组成的战略大决战胜利结束之后,人民解放战争由北向南迅速推进,势如卷席。全国解放指日可待,决意“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适时将西藏问题的解决提上日程。然而,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优势,对西藏问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并没有沿用“军事解决”的惯性思维,而是从西藏问题的特殊性出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步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几乎在刚刚接触西藏问题时就考虑和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然而,不久发生的“驱汉事件”使这一方针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驱汉事件”中西藏地方当局所表现出来的嚣张及其背后外国势力的干涉,使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始考虑军事解决的方式。尽管如此,中央政府并非仅仅考虑以武力解决西藏问题,综合考虑国内外各方面因素,仍然把“政治解决”的选择放在首位,并最终决定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采取和平谈判解决西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