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领导人将原则性与灵活性完美结合,展现了精湛的外交技巧。在中印两国的建交谈判中,中方给印度以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待遇,两国得以顺利建交。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于1949年底及时修正了此前“视印度与美、英为一丘之貉”的对印政策,为两国政府展开谈判铺平了道路。在解决藏事的过程中,为安抚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减少其对中国有关政策的忧虑,中方反复强调了和平谈判的方针和诚意。昌都战役开始后,尼赫鲁暗中操纵西藏分裂分子向联合国呼吁干涉,再次阻拦西藏代表赴京谈判,在此关键时刻,中国政府再次重申和平解决的愿望,鉴于印度在藏事解决上的重要影响,中方也做出某种程度的让步。中国之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打击了印度的干涉派,有效地防止了印方有关政策可能出现的变化,挫败了美国利用印度干涉西藏问题的图谋,收到了“一箭三雕”,“联印牵英制美”之效。
“不吃地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是进军的关键。西藏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怎样解决进藏部队的物资供应问题,能否大量就地采购?这一方案在开始酝酿解决西藏问题时,就被毛泽东断然排除在考虑之外。1950年4月,毛泽东明确指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同年12月,毛泽东在给西藏阿里两位地方政府官员的信中,进一步说:“人民解放军入藏部队都由中央人民政府供给,决不侵扰老百姓。”从此,“进军西藏,不吃地方”成为进藏部队后勤保障工作的总方针。
随后,为保障进藏部队的物资供应,毛泽东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针对补给中出现的问题,围绕“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总方针,又适时提出了“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生产与筑路并重”等相关决策,指示部队所需粮草弹药及衣、食、住、行所需物资绝大部分从内地运来,在当地只作少量采购;部队在进军的同时,应担负修路、生产的任务;部队到达西藏后,仍由中央保障供应,不增加西藏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