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把关上和水头与军渡、离石、汾阳、孝义、介休、灵石、隰县的关系比作是点与弧线的关系。
他在想,红军占领了关上和水头这两个军事上有极大意义的要点,红军主力就处在这一大弧线的中间,使汾阳马路和汾水铁路完全暴露在红军的面前,使阎锡山对红军的进攻与防御陷入了极大的困难中,使红军完全处于主动态势。这个形势好呀,比预想的要好!
他和彭德怀致电周恩来等各兵团将领,前线我军在东岸消灭了阎锡山5个团,占据了吕梁山西部地区的战略枢纽、战役枢纽,巩固了作战的阵地,取得了创造根据地的初步自由,开始打开地主的粮仓,分给贫困农民,发动广大群众,组织民兵自卫队,筹建乡村苏维埃政权。周恩来要指挥刘志丹28军和地方部队扩大胜利,无定河以西部队要多调向东岸与神府红军连成一片,夺取一二城。要以阎红彦、蔡树藩的地方部队组建红30军。要在黄河西岸动员担架250副,造船20只,10日内集中河口杨立三处,不得违误。
3月6日,毛泽东与张闻天、林育英等中央政治局成员率领23分队赶到了水头村15军团司令部,与徐海东、程子华研究作战行动。他要林彪尽快派人把1军团的作战地图送到水头村。
毛泽东手中拿着一根小棍子,在地图前久久地琢磨着。
我军部队要依托水头和关上,迎击敌人。东面的敌人主要是李生达72师,北面的是孙楚101师。这两个师的战斗力也不比杨耀芳强,裙带关系也不比杨耀芳少,各种问题不比杨耀芳少。我两军团打这两敌应该不成问题。刘志丹和肖劲光要每日派出侦察小分队,弄清楚101师的位置,向军委报告。
毛泽东确定了红军的战术原则,指示“敌人主力仍然是东北面之李生达、孙楚两部,其方法是分路推进,不是冒进”。我军要集中主力,连续作战,先东后北,待机而动,正面小部阻击,大部攻击侧后,包围歼灭,各个击破。
他电示“林聂”作战的原则是消灭敌人一部后,不要追击敌人,要立即集合部队,应付不测。这是与过去红军作战常规不同的地方。“为准备打一仗,又打第二仗,又打第三仗,必须以主力一部抄敌人后路,把敌人包围消灭,要免去追击。必须免去追击,才能在当日集合队伍于一处,才便于打第二仗,才便于应付意外变化。敌人战斗力虽差,但主力人数不少,我们应该集结部队好好打。”
他和彭德怀及时通报周恩来等:“我们以集结主力待敌前进,各个击破方针,握住关上、水头枢纽,正待机击敌,明后日或有战事。”
3月8日,政治局随15军团的78师从水头出发,到了在交口县东北侧的大麦郊。中央政治局要在这里开会,研究形势,确定下一步的作战部署。
毛泽东还有更大的想法,他想利用阎锡山在吕梁山区调动部队不便的弱点,决定在吕梁山区集中兵力重创阎锡山,使阎锡山不得翻身。
3月10日至13日,方面军主力在吕梁山区的孝义、兑九峪地区,击溃阎锡山的第2、第3纵队的14个团,为红军向前发展打开了通道。
毛泽东为了与徐海东、程子华讨论行动计划,3月11日在风雪中骑马来到西歧沟北面三里的新庄村,然后又返回到了大麦郊山村。毛泽东得悉我军击溃了杨效欧66师、李服膺68师、李生达72师,欣喜异常。
两个阶段的作战证明了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红军是强大的,阎百川的部队是可以打败的。
黄河东侧吕梁山区的军事形势正在发生有利于红军的变化。
毛泽东为红军东征第二阶段的胜利,受到极大鼓舞,考虑下一步应下大力赤化吕梁山,创建河东根据地。11日,他和彭德怀电示两兵团首长:“我军有以主力乘胜东进,致迫太原,彻底打破阎敌总进攻部署,扩大战略上的战果,扩大宣传,扩大苏区,扩大红军,争取民众,争取创造苏区有利条件之任务。”
3月12日,在大麦郊红军总部,一个很大的地主院落。
毛泽东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讲发展胜利,扩大战果,创立河东根据地问题 。他说,军委决定在吕梁山西部山区创立黄河以东根据地,下一步决定采取分兵原则,兵分3路:一路为中路军,由叶剑英指挥总部特务团和红军第30军,在石楼、中阳、孝义、隰县地区活动,转战根据地一带,钳制阎锡山的主力;*、聂荣臻指挥右路军,由红军第1军团和第15军团81师组成,沿汾河和同蒲铁路南下作战,注意杨澄源69师;徐海东、程子华指挥红15军团主力第75、78师两个师为左路军,乘虚而北,逼介休、占平遥,经文水北上,直逼太原,破坏敌人后方,动摇敌人军心,扩大宣传红军,同时要注意商震的32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