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句题外话。
大家如果仔细琢磨,我上面说的80年代的农村双抢时节的农业生产程序,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小岗村,以及中国大部分农村70年代末为什么要搞分田单干了。想象一下,小岗村近百人口,几百亩地,他们生产队的队长得怎么安排人手,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啊。
一个生产队,在双抢时,需要有人割麦,需要有人捆麦捆,需要有人挑麦捆,需要有人把麦捆散开,需要有人打场,需要有人翻场,需要有人扬场,需要有人垒麦秸垛,需要有人翻晒小麦,需要有人犁田,需要有人耙地,需要有人起秧苗,需要有人插秧,需要有人喂养牲畜。
这些事很多都是同一时间同时进行的。几百亩地,总不可能先统一割了,再统一挑到场上打掉,然后再统一犁田,统一耙地,统一栽秧吧,想一想就不可能。
一个生产队近百人口,上有老下有小,有男有女,该怎么样安排才能人尽其才?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农业生产并不是一种标准化的劳动,没办法简单定量衡量。而做不到定量衡量劳动,怎么可能让农民们觉得自己付出的劳动物有所值?
有些人会提反对意见了,那为什么有些生产队能搞大集体能搞得比较好?在这一点上,我并不否认确实有些地方搞大集体搞得比较好,但是你得看人家是怎么办到的。
人家的领导是身先士卒,率先做出垂范,苦活累活人家领导带头干。这样的村干部农民们心底服气,自然没二话讲。中国绝大多数的村干部能有这一的能力和道德水平吗?没有!
人工收割小麦。
人工收割小麦。
农村双抢是在什么时候,是在炎热的夏天。天气热,人又累,加上麦芒刺痒人,如果再碰上村干部处事不公,农民们会不偷懒?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分田单干了,偷懒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再苦再累再热再刺痒人,也得咬牙接着干,毕竟这关乎自己一年的收成,不仅要干还要干好。
记得我小时候,农村一到了双抢季节,打谷场上到半夜才能安静下来。白天农民们割麦挑麦,犁田耙地,然后到晚上利用星光月光来打场翻场。
为什么80-90年代中国的血汗工厂会那么多,就是农民们宁愿吃血汗工厂的苦,也不愿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因为血汗工厂的那点苦相对农村种田的苦就不值一提了。
正因为本人是个80后,亲眼目睹了父母辈们在80-90年代种田的辛苦,才知道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只适合分田单干这种形式。联产承包这种改革不是来自自上而下的推动,而是农村老百姓自发的需求。上学时书本上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这确确实实是实在的真理。当时的中国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只适合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这种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