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当时的幕府将军们是有自尊心的,不战而降,世界上有比这还丢人现眼的事吗?难道这不是对“武士道”(Bushido)的巨大反讽吗?自从12世纪末,武士首领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镰仓幕府,统帅天下军政,一直到明治维新以前,那些威风凛凛、武艺高强的武士一直都是日本历史的主语。
连女人也不例外。静御前是日本版的“花木兰”,她在12世纪在源氏将领的麾下作战,在一次战斗中,她冲向敌将,将他拉下马,一刀割去了他的首级。
而大多数留守后方的女人,也需要军事训练,她们使用一种刃长两尺的刀,面对侵犯,也会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战斗力,据说她们的弯刀常常可以砍断敌军的马腿或者直接插入步战士兵的身体。
对于她们来说,忠诚和荣誉同样重要。大名织田信长的妹妹,后来的浅井长政夫人,被认为是“天下最美的女人”。为了缔造联盟,她曾两次出嫁,当她的第二个丈夫受到德川家康的攻击时,她将女儿们送走,她本人却拒绝离开,以自杀表达了她对丈夫的爱和忠诚。
因此,在幕府时代耀眼的繁华背后,总是浮现着一种凶狠的表情,就像戴季陶所说:“日本人在任何方面,都没有中国晋朝人清谈而不负责、六朝人软弱颓丧的堕落毛病。连最消极的‘浮世派文学艺术’当中,都含着不少杀伐气。这都是最值得我们研究、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日本的武士
当“黑船”来袭的时候,日本也有林则徐式的民族英雄,抱着飞蛾扑火的决心,与西方列强以死相拼。1859年,日本的爱国志士在横滨杀死俄国军官和水兵;1860年,他们杀死了美国公使馆的秘书;
1862年,几名年轻志士趁着夜色靠近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国公使馆,神不知鬼不觉地锯断木栅栏,潜入进去,扔出自制的燃烧弹。21岁的伊藤博文参加了这次恐怖活动,那时的他,是“尊王攘夷”的积极分子……“尊王攘夷”,略近于义和团的“扶清灭洋”。
日本幕府时期的武士
这一份宁折不弯的气质或许可以让武士们超凡入圣,但并不能救日本于水火。日本人很快明白了这个道理,情况也发生180度的变化。
公元1861年,日本幕府派遣使节前往法、英、荷、俄等国,与西方列强商讨推迟开放江户、大阪等城市的时间,使团成员中,有福地源一郎、福泽谕吉、箕作秋坪等,他们后来都成为日本近代化转型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们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只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血性救不了日本,还需要“理性”,无论多么精深的文化,在他们眼中都会被分解为至为简单的两种:有用的和没用的,在伊藤博文眼里,西方文化是有用的,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已经过期作废,日本人不准备跟亚洲人玩儿了,决定“脱亚入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