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日本发射了“准天顶”系统的第一颗卫星“引路号”。2013年3月,日本内阁办公室宣布拓展“准天顶”卫星系统,批准与三菱电机公司签订一份价值5.6亿美元的合同,计划建造3颗卫星,最终形成4星星座的卫星导航系统。
在卫星通信方面,过去由于受到“禁止航天在防卫领域应用”的限制,日本主要依靠的是租用“超鸟”系列民用通信卫星来满足日本自卫队的军事通信需求。2008年版的《宇宙基本法》解除限制后,日本立刻开始了军用通信卫星的研发。2013年1月,日本防卫省与DSN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1220.74 亿日元的合同,用于设计寿命可达15年、防卫专用的两颗X波段通信卫星,并计划在2015年和2017年发射升空。
此次新版《宇宙基本计划》也明确了日本太空系统与装备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提出在今后10年发射45颗卫星的宏伟目标。其中包括:进一步发展目前由两颗光学侦察和两颗雷达侦察卫星组成的“情报搜集卫星”系统,增强系统的卫星数量,并提高情报数据质量和强化卫星功能。
同时,启动光学数据中继卫星的研究,以强化和扩展“情报搜集卫星”的性能;发展7星“准天星”卫星导航定位星座,并研究将其应用于安全保障领域;将两颗X波段军事通信卫星扩展为3星体制,确保形成“抗攻击性、高保密性的卫星通信网”。
日本运载火箭发射
日本自卫队走向全球需要拥有太空军事运用能力
应当说,日本近年来不断加强太空军事运用能力建设与其防卫政策、地区和全球战略意图直接相关。特别是2014年7月1日,日本政府通过内阁会议,正式决定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之后,日本太空军事运用的战略意图愈加凸显。主要体现在增强美日同盟关系、强化亚太地区主导地位和促进自卫队海外用兵三个方面。
在增强美日同盟关系上,日本的太空军事运用既是途径,也是目的。2014年5月,日美双方在政府部长级磋商中就提出,“根据两国面临的共同安保问题,日本积极开展航天活动有助于提高双方空间资产的抗毁性。”明确了双方在太空军事合作领域的利益需求。
今年4月27日,日美两国出台了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提出将日美军事同盟由区域性的军事同盟发展为全球性的军事同盟。其中,太空领域的合作成为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支柱。
在强化亚太地区主导地位上,日本的太空军事发展既是借口也是基础。日本在地区战略上为了配合美国“重返亚太”,甘当其“马前卒”充当利益“代言人”。日本以日美同盟为基础扩展和强化对亚太地区的控制,特别是对域外的干涉力度,而强大的太空军事运用能力则是实现这种干涉与控制的物质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推行这种域外干涉政策的过程中,虚构和夸大地区威胁以及太空威胁都成为日本发展太空军事运用能力的借口。近年来。日本在挑起与中国东海钓鱼岛争端的同时,竭力挑唆南海问题相关国家与中国对立,始终将矛头直指中国。
日本的太空策略处处针对中国
为此,日本一方面不断“以攻为守”,四处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破坏亚太地区安全的根源,因而需要太空军事支援能力应对;另一方面,中国在太空领域的任何发展和进步都被夸大和视为对日本太空,乃至国家安全的一种威胁,从而更需要发展本国的太空军事能力。
从长远来看,保障自卫队海外用兵的常态化是日本太空军事运用发展的根本目标。按照日本防卫政策目前的发展趋势,日本自卫队走向海外、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军事力量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作为美国未来的全球性盟友,日本自卫队需要具备全球活动的能力。
特别是今年3月2日,日本政府在自民党推进完善安保法制总部会议上,提出了5种自卫队在海外使用武器的用兵方案,试图进一步将自卫队当前海外用兵由以保障和维和为主的非战斗活动逐步向战斗活动转变。显而易见,将来无论是海上力量投送,还是空中力量投送,以天基保密通信、海洋监视和导弹预警为核心的太空军事运用能力,将是实现这一“雄心壮志”必不可少的支撑。日本这一“隐身”的太空军事强国也将彻底剥去“和平利用”和“专守防卫”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