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复仇而杀人,在东晋时代,不但没有法律责任,反而广受称赞,何况桓温杀的还是逆贼之后,这更是值得士族、时人嘉奖了。一夜之间,桓温在全国出了名,人人交口称赞。
这件事也传到了晋成帝的耳中,后来,晋成帝亲自接见了他,与之对谈,见他容貌端庄,器宇轩昂,才学过人,大为喜爱,不仅允许他承袭其父的万宁男爵位,封为琅琊太守,还把南康长公主许配给他,招为驸马,列为皇室成员了。克复巴蜀,三次北伐
幸运地成为驸马之后,很多人都劝皇帝不要像对待一般的女婿那样对待桓温,因为桓温“少有雄略”(《晋书·桓温传》),可以担当重任,为朝廷立大功勋。皇帝也非常器重桓温,便把他升迁为徐州、荆州等地刺史,还让他当上了安西将军。
在一般世族看来,桓温有权有势有貌有才有家族荣誉又是皇亲国戚,已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尊贵了,按理说该享受豪奢生活了。可桓温却不觉满足,在他看来,不求上进的贵族毫无价值。大丈夫就应该建勋立业,功载史册,传颂千古,获得无上的荣誉。
于是,桓温决定靠军功为自己建勋。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成汉政权。成汉与东晋接壤,拥有巴蜀地区,战略地位和自然资源丰富,且当时实力较弱,易于征讨。由于立功心切,桓温草草上了一个奏表,不容皇帝思考,就整军出发了。
朝廷本想阻止桓温,他们认为蜀地艰阻险远,而桓温人马少,且孤军深入,不宜强攻。可朝廷接到上表时,桓温早已走远,说什么也没用了。好在天佑晋军,桓温初师大捷,一路打到成都,灭了成汉,不仅使之并入东晋,而且赢得了老百姓的极力拥戴。万事顺利,桓温此战立了大功,顺理成章被升为征西大将军,并由“男爵”变成“公爵”。第一次大捷后,桓温对远征着了迷。不久,后赵暴君石虎病死,桓温见这是立功的机会,就上书晋穆帝请求北伐,而朝廷彼时却担心桓温功勋日盛,心生异心,便没有回应,反而派一直与桓温争强的殷浩领军北上,皇帝只等殷浩凯旋,以封大功,好制衡和削弱桓温的势力。
哪知这个殷浩徒有其名,出兵到洛阳后,他屡战屡败,军用物资也都快用尽了,如不有所措施,全军覆没也未可知。朝野上下,对殷浩的质疑与不满因此陡然增多。桓温趁着这个机会,上表请求罢黜殷浩,在朝廷的怨气中,晋穆帝只好同意改派桓温领兵,并增加了他的权力。于是,本是打击桓温的一场阴谋,反而打击了晋穆帝自己。从此以后,朝廷内外的大权都归入了桓温之手。
公元354年,桓温统率四万晋军,从江陵出发,攻打前秦。前秦的开国君主符健也派出五万雄兵奋力抵抗,结果被桓温打得只剩六千老弱。无奈之下,符健回师国都长安,一面挖沟筑壕,严防死守,一面转移人口物资,抢收麦田。桓温本已将长安团团围住,只需假以时日便可成功,无奈军粮不济,只得抱恨而归。
两年后,桓温第二次北伐,克复西晋旧都洛阳。他原想劝晋穆帝还都洛阳,可朝廷一方面偏安久居,贪图安逸,另一方面担心桓温“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没有同意。桓温上书十几次,晋穆帝都没有答应。最后,桓温只得挥师还晋,光复之地及洛阳重又落入北方胡族之手。
桓温两次北伐都功亏一篑,他心有不甘,便在公元369年第三次北伐,率五万晋军讨伐前燕政权,一路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前燕慕容垂切断晋军军粮,桓温不得不撤退,中途被慕容垂八千铁骑打败,晋军损失三万余人。桓温再次含恨而回,深感耻辱。拥功自重,谋篡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