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娄山脉深处,武隆县庙垭乡白云村花土沟,一幢老屋,在黄昏斜阳下默默低语,夹壁青瓦,半数坍塌……
1907年,王超奎出生于此。幼年丧父,靠母亲和祖母抚养长大的他自小学习勤奋,成绩优异,考入了涪陵县立小学。
在涪陵读书期间,王超奎目睹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地方军阀混战不休,捐税频增,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小小年纪便立下报国之志。投笔从戎
淞沪会战立功勋
1926年,胸怀抱负的王超奎走出校门,投笔从戎,成为当时驻涪陵国民革命军20军(杨森部)的一名士兵。
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开全民抗战的序幕,“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王超奎所在部队于9月1日从贵阳出发,徒步沿湘黔公路行军,至湖南辰溪后乘船至武昌,改乘火车经郑州、徐州、浦囗,布防在上海大场、蕴藻浜、陈家行一线。
资料图:“断头将军”王超奎
当时,陈家行已失守,战场形势十分危急,王超奎所在的133师398团和另一个团在副军长夏炯率领下去收复陈家行阵地。于是,在陈家行一带,日军和王超奎所在的133师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
此时,王超奎由于在历次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已经晋升为连长。面对强敌,王超奎率领战士们成批向前冲锋,与日军短兵肉搏,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烽烟弥漫,杀声震天,炮弹横飞的战场上,王超奎丢下手中的钢枪,抽出背上的大刀,向敌人冲去……正是在如此惨烈的搏杀中,王超奎和他的战友们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夺回了陈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