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石兴邦和陕西代表团的其他代表一起,从1995年起,连续多年向全国人大提出发掘乾陵的提案。
但是,陕西开发乾陵的提议,受到了全国大多数文物专家的质疑和否定。在1994年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笔者曾访问了几位从首都来的文物专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有的甚至十分激动,称此举是“挖祖坟,愧对古人和后人”。国家文物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谢辰生对抢救性发掘乾陵的“地震说”表示反对:“陕西没有提供唐代以后地震对乾陵及陪葬墓影响的资料,从乾陵陪葬墓发掘来看,地震影响并不大。”他进而说:“商周时代青铜器上写着‘子子孙孙永保用也’,文物的‘用’是永久的‘用’,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拿乾陵的文物当试验品,不能急功近利,涸泽而渔。”
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文物局专家黄景略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初曾参与西安半坡的发掘考古。他说,文物本身的直接作用就是教育,应当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雅文化事业,不能把文物当成赚钱的手段。他反对发掘乾陵,因为目前保护不了。黄景略反问:乾陵的壁画、丝织品、纸制品、漆器如何保护?
陕西清理出来的壁画,有多少保护得好?法门寺地宫开了多少年了,丝织品至今仍在冰箱里搁着,研究出保护办法了吗?他说,自己曾看见过一尊刚出土的兵马俑,颜色鲜艳得如女同志的彩裙,但现在谁见过带颜色的兵马俑?黄景略认为,保护不好等于破坏,应该再过几十年,等科技发达了再开挖。
秦始皇兵马俑名誉馆长、陕西考古学会副会长袁仲一说:“乾陵发掘是一个敏感问题,主要在文物保护问题上。兵马俑彩漆剥落问题我们研究了20多年,其中与德国合作了10多年,虽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最终结果还得观察。现在科学正在不断发展,将来会有更好的保护办法。”
国家文物局某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的文物技术保障水平还不高,对于文物古迹采取“先救命、后治病”、“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技术保障不完备的情况下发掘,无异于破坏。该负责人说,近年来,一些省市发掘文物古迹及陵墓的呼声很高,但首先要考虑文物保护的可能性,技术保障条件具备时,发掘肯定会实施。被称为“世界第九奇迹”的乾陵发掘争议,至今已延续了50年。时至今日,这仍然是一个令人企盼而又敏感的话题。但人们相信,在中国人已进入太空遨游、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力大增的今天,完整而科学地保护和发掘中国古代最大的夫妻合葬帝王陵乾陵,已为时不远。正是:幽宫重启日,当惊世界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