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墓的样子,以军事演习作为幌子,炸开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据传说,爆炸声中一团黑烟腾空而起,在空中扭结成一条黑龙,黑龙一声怒吼,最先发掘乾陵的7个山西籍士兵被吓得喷血而死,其他人落荒而逃。人们传说,“武则天是山西文水县人,最恨她老家的人来掘她的墓!”
以上传闻,有的见诸史书,也有的是民间流传,是真是讹,人言言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陵。乾陵未曾被盗掘,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它的庞大和坚固。
1958年“大跃进”时期,西兰公路复修需大量石料,乾陵附近农民便到梁山上放炮炸石。11月27日下午,农民贺某又点了一炮,这一炮正好是在乾陵墓道金刚墙外三四米处,“轰”的一声,半空中飞出几个石条。只见这些石条为人工打造,上面有字,还连着像钢筋一样的铁条,就连忙向乾县政府办公室报告:一不小心将姑婆(武则天)的陵墓炸开了!
乾县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立即向省文物主管部门报告,省文管会杨正兴、雒仲儒等人随即进驻乾陵勘查。
1960年4月3日,考古工作者终于在梁山主峰的南面中腰处找到了通往乾陵地宫的大门──乾陵隧道之门。这隧道也叫“羡道”或“诞道”,在这条长约63米、宽近4米的隧道里,共选砌了39层、约4000余块大小不同、重达1吨至2吨的石条,在每块石条上面还凿出燕尾凹槽,用铁质燕尾板镶嵌在其中,缝隙之间,再浇筑铁锡浆液,从而使石条上下浑然一体,说乾陵固若金汤,一点也不过分。
陕西发现乾陵隧道,引起上上下下的关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史学家、大文豪郭沫若1960年提议发掘乾陵。然而,周恩来总理权衡利弊,思之再三,在《乾陵发掘计划》上提笔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资料图:乾陵
宝物几何 浮想连翩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陵入选。
为了给将来发掘乾陵积累经验并全面认识乾陵,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陕西省从1960年到1972年先后发掘了一座公主墓、两座太子墓、两个大臣墓等5座陪葬墓。这些墓均坐北朝南,墓道为斜坡形,系土洞式砖砌,墓道两侧均有壁画,随葬品丰富多彩。
5座陪葬墓均有盗洞,有的盗洞下有尸骨,墓道内遗有零散的金、银、玉器等,公主墓室东边盗洞下靠墙处有一死人骨架。乾陵陪葬墓道的小龛里,置放了许多陪葬品,多为三彩马、三彩俑、三彩骆驼、三彩生活器皿;另外还有许多陶制品,如陶灶、陶仓、陶井、陶制家禽以及铜制的铲、壶、镜及木俑等。
地宫墓道中的唐三彩造型别致、釉色清新、色彩绚丽、巧夺天工,如肃穆的文臣俑、彪悍的武士俑、高髻裙衣的仕女俑、翩翩起舞的娱乐俑、深目高鼻的胡俑、满载丝绸的骆驼、形态各异的马、牛、羊、鸡、猪、犬,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写实性极强,好像一部历史的望远镜。而仪卫、侍女、阙楼、马球、客使以及观鸟扑蝉、牵狗架鹰等壁画,以及石椁线刻画等又为后人研究考证唐代的宫廷生活、友好往来、体育运动、府兵制度、服饰发型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和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