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野史逸闻>

梁启超评李鸿章:寻常英雄 不学无术之徒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2-28 09:35:43

  史实准确,人物传神,读来发人深省才算得上是传记佳作,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可列其中。书中对李鸿章的人生边叙边议,精辟之言随时可见,而全书不足十万字,可谓言简意赅。

  在这本传记中,梁任公从平定太平军捻军、洋务运动写到中日战争,再到其办理的多项重大外交事务,按传主的经历一一道来。

  他认为,“湘军之能克金陵歼巨敌非曾国荃一人之功,实由李鸿章等断其枝叶,使其饷源兵力成孤立之势,而根干不得不坐凋”。剿灭捻军时李鸿章已是全军主帅,其兵家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李鸿章认为捻军已成流寇,上策是“逼之不流,然后会师合剿”。

  从内战到外战转变,也是李鸿章人生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梁任公说李鸿章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同时也承认,当时中国兵力也是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

  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多次“失机”: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订约,同意朝鲜有事中日都可派兵,并互行知照,让朝鲜从中国的藩属变成“似为中日两邦公同保护国”;甲午战前,袁世凯处理朝鲜事务失当,给日本可乘之机,而李鸿章“用袁听袁”,“失知人之明”;战前兵力已不如日本,又“使敌尽扼要冲,主客易位”,三机既失,战事遂开。

李鸿章

  梁启超评说中国甲午兵败是一种必然:“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有丝毫不能假借者焉。无论政治、学术、商务,莫不皆然,而兵事其一端也。”

  李鸿章多与洋人接触,亲观其器械之利,因而重视生产坚船利炮的洋务运动,却忽视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更没有看到国民思想认识的重要性,“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殊不知泰西诸国所以能化畛域、除故习、布新宪、致富强者,其机恒发自下而非发自上”(梁启超语)。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