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是个值得说道的年份。
这一年二月,金熙宗对南宋示好,追封徽宗为天水郡王,封钦宗为天水郡公。赵构也派特使魏良臣赴金答谢,提出议和要求(注意,并非求和)。金国遂派萧毅、邢具瞻等人为审议使(所谓审议,其实是金人的一厢情愿,南宋君臣并不认可),来到临安,双方于当年十一月达成书面内容,史称《绍兴和议》。
关于赵构提议和谈的动因,学界争论颇多。
有的认为赵构胆小惧战,没有气节,这多半是污蔑,其时军事态势,宋略强于金,否则金熙宗焉能主动示好?《宋史》明确记载:“帝(赵构)曰:‘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誓信,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不然,朕不惮用兵。’”“不惮”就是不惧,还有些不惜孤注一掷的意思,何来惧战一说?

有的认为赵构想借机收回武将兵权,这是可能的,毕竟皇权大于一切,武将割据一方,总是个事儿;还有的认为赵构存爱民之心,休战利于民生和国内建设,从家天下的角度来理解,也有道理。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窃以为是有的。
绍兴十一年,宋徽宗已然去世近四年,赵构的兄长钦宗皇帝是很难回来了,即使派人去强要,金人也绝不会给,何况钦宗若是南归,又该如何安置?做太上皇?没有先例,明代倒是出现过,那是两百多年之后了。可是,赵构生母韦妃还在金人手里,作为人子,出于孝道,无论如何是要迎回来的,赵构有这个心。
早在绍兴七年(1137年),徽宗死讯传到南宋,“帝(赵构)号恸,谕辅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甯处,屈己请和,正为此耳。’”宣和皇后即是指韦妃,和议动因显然了。
绍兴十一年,赵构还有没有其他女眷在北方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