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壁画美妙绝伦
乾陵壁画绘于公元八世纪初期,出自唐人之手,较之传世的一批“唐画”真实性更强,能够真实地体现唐代宫廷及民间生活风貌,是珍贵罕见的形象化史料。就其单幅壁画而言,面积最大已达50多平方米。李贤墓有50多组画,近景人物约2米,可谓巨幅壁画。懿德墓比较完整的有40幅,永泰墓长达87.5米,计3座墓壁画整体面积,就达800多平方米,若按当时完整的壁画计算,估计也超过了1000平方米。其中,著名的《宫女图》、《马球图》、《观鸟捕蝉图》、《客使图》、《狩猎出行图》等堪称古代壁画艺术之最。
一个是大唐的高宗皇帝,一个是大周的则天皇帝。自公元706年5月18日武则天与丈夫李治在此合葬后,距今已1300多年。陵内地宫中藏着大量的珍宝和秘密,堪称“世界第九奇迹”。金银珠宝,让鸡鸣狗盗之徒馋涎欲滴;文史秘轶,则令文人学者望眼欲穿。谁不想在有生之年一睹乾陵地宫中的奇珍异宝?乾陵能否发掘?何时发掘?
1987年,法门寺地宫中唐代1000多件珍宝出土面世,轰动了中国和世界。这批令人惊叹的国之重宝,也引起陕西省领导和文物专家的思考:法门寺出土文物中有西方的玻璃器皿、金银器、钱币以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等,比法门寺地宫还大、珍室也还多的乾陵地宫肯定也会有,而且数量会更多、品种会更繁。
据推测,乾陵地宫内的文物可分以下几类:金、银、铜、铁所制的各类礼仪器、日常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工艺品;陶、瓷、玻璃、琉璃等所制的各类器具及装饰物;包括雕塑、石画像、石雕像、动物和人物俑及石棺、石函和容器在内的石质品;此外还有珊瑚、玛瑙、玉石、骨、角、牙等制成的各类器具及装饰物以及纸张、书籍、字画、丝绸和麻织物、漆木器、皮革、壁画、朱墨题刻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墨宝。史传唐太宗深爱王羲之书法,尤其是珍品中的珍品《兰亭序》,他生前遗命将《兰亭序》殉葬。然而,残唐五代耀州刺史、大盗墓贼温韬盗掘了唐太宗的陵墓昭陵,在他列出的盗宝清单上,却没有《兰亭序》。因此民间另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可以说,乾陵中的文物价值连城,有朝一日能够科学发掘,必将石破天惊,成为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奇迹”!
资料图:乾陵
幽宫重启 当惊世界
1989年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参加新落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典礼时,有关领导和专家向其汇报发掘乾陵的想法,引起了李瑞环同志的重视,随即让陕西提出设想和方案,请国家文物部门专家商议再定。这再度引发了对于发掘乾陵这一议题的漫长讨论。
曾参加半坡遗址和法门寺地宫文物发掘与保护的石兴邦等陕西专家认为,开发乾陵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其主要理由有三:一是乾陵墓道均开凿于古生代陶纪灰岩出露的山体之中,岩层倾角达47度,地表流水易沿着这种结构而渗透和迁移,引起墓室潮湿、积水,进而造成地宫文物的腐蚀和劣化;二是地宫所处地质结构不稳定,石块易崩溃,遇到地震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乾陵所在地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最大震级7级;三是随着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污染空气和地表水进入地宫,各种文物破坏将越来越严重。以上说明“抢救发掘是保护乾陵地下文物的最有效手段”。石兴邦认为,乾陵地宫与法门寺地宫环境差不多,但乾陵属石灰岩地形,可能渗水比法门寺地宫多,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大部分已呈腐朽或半腐朽状态,乾陵中的纸制品和丝绸品与其让其在地下腐烂,不如抢救出来保护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