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野史逸闻>

康熙“东巡祭祖”吃啥:主食兽肉 喝鲜奶(2)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2-20 00:25:32

 

  酷爱射猎

  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89年),康熙皇帝玄烨第三次“东巡祭祖”时,距清兵入关已有45年之久。满族民众告别了山林河滨,进入繁华都市生活,加之受到汉民族文化影响,生活习俗尤其是饮食习惯,早已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

  尽管清代早期统治者们,极力保留满族特色,甚至强化汉人“剃发易服”,但满族与汉族的风习融合,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及至康熙皇帝玄烨当政时,已经不再过分强调汉人“剃发易服”,但却依然提倡“骑射”,并以“弓马娴熟”作为选拔武职官员的标准。康熙皇帝玄烨尤为喜爱“射猎”。

  “《黑图档》康熙三十七年”记载,玄烨三次“东巡祭祖”来到盛京(沈阳),每次都携带着武备院备办的各种弓、箭、马鞍等,共4140余公斤,整整装了12车,数量之多,颇为可观。

  “东巡祭祖”途中,玄烨不时率领皇子、王公大臣、兵丁等,进行围猎习武。他认为,“数猎讲武”才是实地演练兵丁的最好机会。参加行围的官兵人数很多,仅仅盛京(沈阳)就有1000名八旗兵参加行围打猎。

  主食兽肉

  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满族的先世,起始于长白山一带,从事渔猎为生,兼以采集山货野果。满族人擅长“打牲”,满语称为“布特哈”,即狩猎的泛称。

  “打牲”既指捕打獐狍野鹿等兽类,亦指下江河捕鱼捞珠。因此,满族先世长期过着食其肉、衣其皮的生活。

  尽管明代以前,满族先世便知晓农耕,种植五谷,但兽肉依然是他们的主要食物,直到定居苏子河流域(新宾县境内)后,农业生产才有了进一步发展。“《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七年”记载,当年“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蔬菜瓜茄之属皆有”。及至1621年,后金政权进入辽沈地区之后,农业经济产生了飞跃发展,五谷杂粮逐渐取代了兽肉,最终成为主食。

  但是,满族人依旧保留着吃兽肉的生活习惯。清廷每年令地方进贡的“方物”中,虎、鹿、獐、狍等野兽的干肉、鲜肉,以及白鱼等,为必不可少之物。

  清廷还派出专人设置机构,采买山珍海味。早在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便在“打牲乌拉”(黑龙江省永吉县乌拉街)设置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擢“总管一员、统辖‘珠轩’正副头目,及参户、蜜户、渔户、猎户,专司采捕诸役”,为宫廷采捕东珠、蜂蜜、松子等。此外,作为“陪都”的盛京内务府,也设有为数不少的“牲丁”,每年限定数目向皇室进贡各种兽肉、鱼、瓜果、蘑菇、木耳、葡萄等干鲜果品。

  爱吃甜食

  清兵入关后,满族人的饮食习惯逐渐趋向于汉族人。但是,满族人还是比较喜欢黏食、甜食。康熙皇帝“东巡祭祖”膳食清单上,多次提到“做麻花和撒糕用的稷米”、“磨得极细的蒸黏米饭用的稷米”。

  稷米俗称黄米、黏米,不仅有黄稷米,还有红稷米、白稷米。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祭祖”时,膳食清单上便有“稷米二金斗、白稷米一金斗半、红稷米二金斗半。”

  满族人不但平时爱吃黏米饭,还用黏米做成饽饽、麻花、撒糕等吃食。其中的饽饽,更是祭祀、筵宴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比如“关外三陵”的永陵、福陵、昭陵,不仅各有“千丁”供修缮、祭祀时役使,每陵还有一二十名女人,在祭祀之时专门制作饽饽。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还专门带着“饽饽厨子”。

  甜食,也是满族人喜爱的主食,尤其是各种蜜制食品。因为自古以来,长白山峰峦叠翠、花果满山,是养蜂采蜜的天然场所。

  因此,满族人很早就有专门从事养蜂采蜜的“蜜户”。蜂蜜可以饮用、制作各种蜜制食品、还能制作中成药。所以,清廷每年的蜂蜜需求量很大。清兵入关后,朝廷仍派出大量牲丁,从事养蜂采蜜职业,人称“蜜丁”。每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盛京内务府,都要按季节向朝廷进贡上等蜂蜜。仅清代康熙三十七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就派出550名“蜜丁”养蜂采蜜,每名“蜜丁”要交纳七斤九两二钱四厘生蜜,550名“蜜丁”共交纳生蜜四千斤。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