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二年(1724年)因为很多官员对于顶戴、补服、裘皮大衣等的混淆乱用,朝廷重申禁令,违者治罪。但有一点还挺人性化的:大冬天被派到关外地区出差的官员,可以“不拘品级”穿裘皮大衣,防止冻出人命。
清朝的某些高官手里有钱,难免在服饰上显摆。据《清稗类钞》记载,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顶戴上花翎所用的翎管子,一个就价值一万三千两白银。而当时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立山有朝珠365挂,每天都换一挂戴。据说,这些朝珠最低等的也值到一千两银子,也就是说,这些朝珠的总价值起码值三十六万五千两白银。该尚书真堪称“朝珠叔”了。
资料图:古代清朝时期的裘皮大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庆亲王家里开宴会,参加的高官都穿着裘皮大衣,整个宴会就好似名贵裘皮展览会,有雀舌犴尖、鸡心犴尖、云南犴尖、凤眼犴尖、银针紫貂、贝勒紫貂、貂爪仁、金丝猴皮、白狐腿、花灰鼠、青种羊、白狼狈、玉带狈、金边嗉等近六十多种。
这些裘皮大衣,一般人听都没听过。以清代官员的俸禄标准,仅凭薪俸收入,要买那些名贵的裘皮大衣实在是不可能的事。
清人欧阳兆熊所撰《水窗春呓》记述,管理河工巨款的官员所穿的裘皮,都是派人携带重金直接到关外购买当年猎获的整张狐皮做的,就是京师大皮货店也惊叹其完美无比。甚至这些官员便服所用的苏杭绸缎料子,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好花样颜色,再下单给苏杭的商户织造的。《水窗春呓》还说,在清代也有“敝车羸马,布衣粗粝”的官员,吃喝穿用都非常节俭。其实,清代官员的官俸很少,日子过得相当不易。譬如翰林院的翰林们,维持一家人在京师的日常开支都使他们头疼,更不要说是为自己购置高档服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