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巧
近日,网络对官员的服饰着装问题颇多议论,见仁见智之言屡屡爆出。
有人认为,官员的服饰着装既是作风问题,也是品位问题。其实,在清代,官员的服饰着装就是个热闹话题。
清朝入关后,把满族的很多习俗搞了次普及,这其中也包括服饰着装。清朝官员的正式服饰包括花翎、礼帽、帽顶、袍褂、补服、皮裘、朝珠、靴子等等,每一级别的官员都有相应的服饰,法律上不允许自行更改。
清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常提到“黄马褂”。在清代,黄马褂分为明黄色和金黄色。跟随皇帝巡行的扈从大臣都准许穿黄马褂,其颜色用明黄色,而正黄旗因为是皇帝的嫡系部队,其官员与兵丁也穿黄马褂,颜色用金黄色。
清朝皇帝对于有功的大臣和将士,常有“赏给黄马褂”和“赏穿黄马褂”的奖励。虽只一字之差,但二者区别很大。“赏给黄马褂”,所赐只有一件。所以某些大臣得到了皇帝赏给的黄马褂,平时绝对舍不得穿,穿坏了就没啦!
“赏穿黄马褂”则大不相同,你尽管堂而皇之地穿吧,穿坏了还可以自己做。但这权利是高级官员才能享有的,譬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一级的高官都“赏穿黄马褂”。但若犯了错误,“赏穿黄马褂”的权利,随时都可能被褫夺的。
冬天,清朝官员穿裘皮大衣分外讲究。亲王郡王之外的官员一律不准穿用黑狐皮,并且对于每一品级的官员所能穿用的裘皮大衣都作了不厌其烦的规定。可以说,在清代官场,如何穿衣服是官员的必修课,穿错了不仅让人笑话,甚至还是大罪过。
在雍正二年(1724年)因为很多官员对于顶戴、补服、裘皮大衣等的混淆乱用,朝廷重申禁令,违者治罪。但有一点还挺人性化的:大冬天被派到关外地区出差的官员,可以“不拘品级”穿裘皮大衣,防止冻出人命。
清朝的某些高官手里有钱,难免在服饰上显摆。据《清稗类钞》记载,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顶戴上花翎所用的翎管子,一个就价值一万三千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