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野史逸闻>

会说“普通话”的人在南宋很吃香 河南话最标准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9-18 15:08:59
    比较有名气的“倒秦(桧)斗士”胡铨,是江西庐陵人,他就特别注重口音的矫正,26岁时中进士,已说得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还因此得到高宗赵构的赞许。当时的庐陵父母官,名叫刘敏才,把胡铨会说“普通话”的本事当成教育孩子的榜样,要求子女向胡铨学习,最后还把大女儿嫁给了胡铨。    不光是做官、做大官、娶名门太太,要学“普通话”,即便是街头小商贩,也要学习“普通话”。    在庄季裕《鸡肋篇》里有这样的记载:“京师凡卖熟食者,必为诡异标表语言,然后所售益广。尝有货环饼者,不言何物,但长叹曰:“亏便亏我也。”谓价廉不称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些外来杭州卖熟食的小商贩,为了吆喝做生意,只好模仿“普通话”,但只能说一两句,倒也酷似,生动有趣。    那些不会说“普通话”的京漂,想在杭州混下去可就难了,只有学会“普通话”,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有个叫王宸的贵州人,原在中央某部门任职,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够纯正,被人事部门穿了小鞋,外放到别地去做知州。征求他的意见时,王宸说,最好安排我去一个有“官话”说得好的副手的地儿,好让我时不时跟人家学,否则,牛年马月才能调回京师呢!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