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冰消清凉凉。
男女如云游春到,
人山人海聚一方。
姑娘说:“你不去看?”
小伙说:“已看一场。”
“再看一次也无妨!”
洧水外,好风光,
真是宽阔娱乐场。
青年男女来相会,
连说带笑喜洋洋,
馈赠芍药表衷肠。
这么优美而干净的情歌,何来淫秽?怎么理解都不算黄色歌曲。
郑国民歌中还有一首《褰裳》,也十分着名——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翻译成现代诗歌,大概意思是——
你如果爱我思念我,
提衣蹚水过溱河。
你如果不思念我,
难道就别无有心哥?
你是真傻到家了啊!
你如果爱我思念我,
提衣蹚水过溱河。
你如果不思念我,
难道就别无有情哥?
你是真傻到家了啊!
《褰裳》是郑国姑娘对小伙子大胆的火辣辣的爱的表白,可谓淋漓尽致。这样的民歌“黄”吗?我看一点也不“黄”。难怪当时魏国第一位诸侯王魏文侯听了“郑声”之后,十痴迷,都忘记疲劳了,此即《礼记·乐记》所记的、魏文侯问孔子弟子子夏时所说的话:“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为什么如此好听的民歌,会被孔子评判为“黄色歌曲”?这与不同听众所处的政治地位和价值观有直接关系。孔子站在维护正统的立场上,当然要鼓吹《韶乐》、《舞乐》这些主旋律,将之与政治意识形态挂钩,以提醒统治者重视。这与今天上层要求民众要求健康、高雅的文化消费观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