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与人
如果没有马,我们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马,我们传统的文化艺术将会失色不少,至少,我们一定读不到韩愈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名句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人对于马和人,有一种很有趣的统一,这一点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上有着非常强烈的体现。”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的兰翠教授这样表示。
事实上,马的文化蕴涵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首先,人们从马的奔跑速度上联想到了时光的流逝之快,进而开始用白驹过隙这样的词语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同时,人们还喜欢用骐骥这样的词来形容马,进而开始形容人才。”据兰翠考证,先秦时期学者们眼中的骐骥是可以一分为二分析的,他们理性而辨证地看待骐骥与驽马的作用。虽然骐骥优于驽马,但它毕竟是少数,并且治国需要的人才应是不拘一格的,基于这样的用人观念和实践中广泛的人才需要,诸子们并不只是看好骐骥一类的人才。
一个显见的例子,是“千金市马骨”典故的由来:燕昭王为了能够招揽贤才,于是请教郭隗,而郭隗则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曾经有国君想买一匹千里马,于是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去买马,但是等他找到一位饲养千里马的人家时,却发现马已经死了,于是他用500金买走了马骨头。国君自然很是不满,但是买马骨者却对国君表示:“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讲完这个故事,郭隗随即把话题扯回到了人才的招揽上来,他对燕昭王表示:“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虽然郭隗的做法有点为自己跑官要官的意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起到了招揽贤才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马的审美文化发展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
而在先秦之后的汉朝、魏晋以及唐朝,马的审美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如说在汉朝,由于汉武帝对于汗血宝马的热爱,使得天马成了当时的一种标志性词语,而到了唐朝,马受到自上而下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唐代帝王多好名马,唐太宗曾为其坐骑树碑立传,盛世天子唐玄宗也“好大马,御厩至四十万”。
唐代养马乘骑之风盛及整个社会:“因此骏马在唐代被赋予的审美意义也最具时代特点。”兰翠表示:“首先,骏马与冶游生活联系密切,是唐人冶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其次则是骏马还频繁的出现在出塞、畋猎等生活场景中,成为一种显示民族豪情和气势的文化符号。体现出了唐朝人强烈的民族自信精神。”
而同时,以马喻人的文化也越来越常见:“从杜甫开始,尤其是到了中晚唐时期,瘦马意向不断地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士人心态——中晚唐人已失却了盛唐相对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那种乐观自信,积极进取,高言王霸大略的心态就渐趋黯淡,而豪情渐减,气骨渐衰的中晚唐诗坛,就被寒酸苦寒和老病的意象所占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