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川(公元1311-1448年)是历史上傣族建立的位于云南西部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从13世纪麓川崛起到15世纪明朝派兵三征麓川的两百年间,是傣族社会经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1、麓川的崛起
14世纪初,元朝曾先后几次远征缅甸,致使缅甸蒲甘王朝的势力逐渐衰落。与此同时,元朝末期,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蜂拥而起,元朝无暇顾及边事,这为麓川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思汉法(思可法)是麓川王朝的开国君主,他也是麓川历代国王中最有作为的一个。公元1310年,思汉法建都于允遮海。1312年,他又迁都允遮兰。思汉法即位伊始就派人向元朝进贡,并顺利取得了“麓川路平民总管府总管”的头衔。然后,他就利用这个合法身份,逐步实施统一计划,实力不断壮大。元朝政府曾试图派兵镇压,却以失败告终。1355年,元朝政府只得封授他为“平缅宣慰使司的宣慰使”。
思汉法统治时期,麓川的疆域极其辽阔。据《百夷传》载:勐卯果占壁,“其地方万里。景东在其东,西天古剌在其西,八百媳妇在其南,吐蕃在其北;东南则车里,西南则缅国,东北则哀牢,西北则西番、回纥”。
据明史记载,陇川、干崖、南甸、芒市、湾甸、镇康、云州、孟定、耿马、威远、景东、马龙他郎甸等地原来都曾隶属麓川。在麓川鼎盛时期,麓川周边几个小国也是其势力范围,被迫对其称臣纳贡。据《麓川思氏谱牒》记载:“邻境小国闻之,相属称臣纳贡,有暹罗、景线、景老、整卖、整车、车里、白古诸部”,“是时,天竺之卫萨利国、邦特章邦乃公国、邦特利菩国、中国先后入贡”。当时靠近缅甸一侧的孟养、木邦等地也一度属于麓川的势力范围。
明朝军队
2、明朝和麓川矛盾的激化
思汉法去世后,家族内部争袭王位,致使麓川政权日益衰落。和云南毗邻的景东陶勐和摩沙勒土官趁思氏家族内部王位争夺之机,先后宣布脱离麓川王国,随即归附明朝。明朝驻守云南的总兵官沐英立即应允封官,并派军队前来镇守。麓川王室立即决定发兵征讨这些离异的土官,从而引发麓川与明朝之间的军事摩擦,先后爆发了景东之役、摩沙勒之役和定边之役这三次战役。
2.1景东之役景东原来是傣族聚居区,元朝曾设置景东府,后来在思汉法东征时被麓川占领。1382年,景东陶勐俄陶宣布脱离麓川,归顺明朝。麓川决定对景东进行惩罚。1385年,景东之役爆发。麓川获胜,并再次夺回景东。
明朝军队
2.2摩沙勒之役和定边之役摩沙勒之役和定边之役都发生于1388年。摩沙勒一带自元朝末年被麓川夺得。后来由于明朝对麓川的势力心存顾忌,于是逐渐采取了削弱麓川势力的策略。明朝政府采取了发动并支持麓川边境地区的土官脱离麓川、归附明朝的策略,并成功地说服原属麓川的景东、摩沙勒一带的土官归附明朝。麓川政权察觉了事态的严重性,认为边境地区的逐渐瓦解势必影响到政权的稳定。于是麓川在惩治景东未果后,又发动大军对摩沙勒进行征讨,试图平定边境地区。明朝政府也派兵进行阻击,因此爆发了摩沙勒之役。麓川在摩沙勒之役中取胜,致使原已归附明朝的土官再次跟随麓川与明军交战。随后,麓川和明军在定边交战,明军用火器击溃了麓川的象阵,麓川大败,这就是历史上的定边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