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希特勒竟是文盲:不擅长拼写只能口授命令(2)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12-24 18:53:16

      希特勒少年时郁郁不得志:靠卖画为生度日

      “逃亡的革命者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默默无闻的‘艺术家’希特勒,年轻的工人铁托,知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913年,这些人竟同时生活在一个城市——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英国广播公司4台日前的这个披露让不少观众和读者感叹世界之小。有学者形容,1913年的维也纳虽不能说是一个“大熔炉”,却是有自身特点的文化“浓汤”,吸引帝国各地的野心人士。不过,就这个庞大帝国自身来说,内部种族纷争、犹太人问题等已让其衰亡征兆显露无遗。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尔·克劳斯曾有一句名言——“世界毁灭的实验室”,形容的就是帝国治下的奥地利。不过,那时的维也纳更应该被称作“重铸世界的实验室”。

      莺歌燕舞的维也纳

      奥地利作曲家老施特劳斯1848年的作品《拉德茨基进行曲》,歌颂帝国一位将军的丰功伟绩,并成为帝国权威的象征。这是奥匈帝国最流行的曲子,也是享誉世界的名作。有一部蜚声文坛的历史小说,也叫《拉德茨基进行曲》,是德语犹太作家约瑟夫·罗思的代表作。这名奥匈帝国的臣民通过小说讲述奥匈帝国的命运:作为对约瑟夫皇帝救命恩人的孙子,军官罗塔中尉驻扎在帝国的边境小镇,镇里住着德国人、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捷克人、俄国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兰人,在这些不同的种族之间,在末日将近、阴影笼罩的多元文化帝国里,罗塔中尉发现自己陷入一片迷茫的“沼泽”。

1939年,希特勒和孩子们一起庆祝自己50岁生日

      罗塔迷茫了,但1913年的帝国首都没有这么多感伤,因为维也纳一直是欢乐的海洋,辉煌的场面在每年一度的哈布斯堡宫廷舞会上得到体现。老施特劳斯发明了华尔兹,小施特劳斯创作了“蓝色多瑙河”这个华尔兹、交响乐合二为一的名曲。美丽的音乐把帝国各个民族联系在一起,大家都能从音乐中找到本民族的旋律。

      1913年,奥地利人已习惯了霍夫堡宫的约瑟夫皇帝,他已经83岁,这位看起来要“永生”的老人统治庞大的帝国已有65年。大家也习惯了华尔兹的调子,那时候的维也纳一个晚上就能举办50场舞会,参加舞会的人们特意戴上面具,贵族、军官、纨绔子弟,包括洗衣女工在内的平民,都可以一起破例共舞。悠然的华尔兹舞曲中,素不相识的人们相拥而舞,具有民主效果的华尔兹使得森严的社会等级得到那么片刻的放松。

      矛盾交织的大帝国

      奥匈帝国前身是奥地利帝国,版图包括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国以及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的一些地区,民族构成因此极为复杂。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后,奥地利与前属国匈牙利组成二元君主国。

1933年,希特勒在一次集会上发表讲话,周围是其褐衫军行刑队

      1913年,拥有5000万人口的奥匈帝国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帝国的经济表面看还不错,社会迅速现代化,经济在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下,前景让人乐观。而以犹太人为主的企业主阶层因获得相当宽容的发展空间,带来当时令人惊讶的增长率。维也纳环城大道的扩建就是增长的象征,大道两侧矗立着犹太银行世家的宫殿,如埃普斯坦和托德斯科家族的豪华宅邸,足以印证犹太企业家的成功。

      如同长寿的老皇帝的不幸人生一样——弟弟、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连被处死,最小的妹妹死于火灾,唯一的皇子自杀,皇后即美丽的茜茜公主,变相拒绝履行皇后职责,常年在欧洲旅游,未料于1898年被刺杀——帝国经济的发展无法让人忽略其内部复杂而众多的民族、地区矛盾相伴而生的。在矛盾重重之中,经济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同时刺激着民族分离主义的强大力量萌生,以及反犹太主义的渐强渐盛。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