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的飞虎队赫赫战功如今早已定格在老者的记忆中,老式黑白电影里。当86岁的前飞虎队员艾伦·拉森的《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在国内出版时,飞虎队以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被耳目一新地再现。艾伦·拉森以及他今年5月刚刚去世的战友威廉·迪柏镜头下的中国,竟然大部分是普通百姓彩色的日常生活。
抗战大后方的彩色生活
孩提时代的艾伦·拉森深信,只要在地上挖一个很深很深的洞,就可以去到中国—因为中国在世界的另一端。如果没有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艾伦·拉森或许并不会意识到地球那边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中—那几乎是当头一棒,让这位生活安逸的美国青年产生了与日战斗的渴望。
1943年,18岁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艾伦应征加入美国陆军航空队。经过在美国本土数月的军训后,他被分配到空军照相侦察中队,随后他所在的部队辗转万里来到中国云南。彼时,陈纳德的“飞虎队”已改编为美军第14航空队。艾伦被幸运地分到了陈纳德麾下,担任部队航拍地图绘制员,参与制作地图和海图供中美两国空军打击日本陆军和海军。
1944年9月,艾伦·拉森抵达昆明空军基地,在一架鼻翼上绘着鲨鱼图案的P40战斗机旁相互拍照
1944年9月1日,抵达昆明空军基地的艾伦兴奋异常,他和一位战友第一时间来到飞机跑道上,站在鼻翼上画着鲨鱼图案的P40战斗机旁相互拍照—这一幕是艾伦中国视角的起点,也是《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的第一张照片。
“那时艾伦酷爱摄影,有空就利用他的两部柯达相机(Kodak Bantam 828和35mm相机)和他父母从美国寄来的柯达彩色胶片拍照。”《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一书的策划、翻译严湛是艾伦的老朋友,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艾伦对于中国老百姓有着难忘而美好的印象。
黄浦江渡口。(艾伦·拉森摄)
作为一个生长在美国的青年,即使面对战争的严酷,生活依然美好。这种态度直接决定了艾伦照片的视角—镜头里的看不见苦难,人们笑脸相迎美国大兵—中国餐饮店和小贩经营诱人的美食;昆明市内百姓观看众多美人画像以及“突兀”的蒋介石画像;田间劳作的农民面对镜头时嘴角那一抹害羞的微笑;穿国民党军服的儿童天真地对着镜头笑,他的胸前佩戴着“中国童子军”的徽章;他们甚至送了一套美军军装给一位中国少女,照片里的女孩穿着军服,手拿美国棒糖笑得阳光灿烂……
“艾伦从杭州到上海的一路上见到了日本战俘。当时日本刚投降,在中国的日军都呆在兵营里,中国军队还没来得及接管他们。所以日军兵营里还有武器,仍然出操训练,但因为已经投降,当时的日军已丧失了战斗力。”严湛告诉记者,艾伦在《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一书中也呈现了这一见闻,“他们都是根据日军上级的指示在拆除军事设施,个个都比较低调,没了往日的嚣张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