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抗战中的决策有很多,决战上海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决策之一。
1937年10月下旬,经历淞沪战场数月的激战,中国军队早已疲惫不堪。此时他们正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向后方撤离,以求保存实力与日军再战。然而就在军队撤退时,蒋介石却突然下达了停止撤退回防的命令。刚撤退又突然停止撤退,两道截然相反的命令给中国军队内部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可能连蒋介石自己都没有想到,这道停止撤退的命令将会给整个军队乃至整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蒋介石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命令呢?这道命令的下达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1937年9月,淞沪会战的局势越发对国军不利。渐渐处于主动的日军还在不断增兵。而国军经过长时间战斗的损失,原本唯一的兵力人数优势也在消失,再加上空军的损失与海军的全军覆没,此时的国军已是强弩之末,撤军似乎成为当时保存实力最好的选择。但在这个问题上蒋介石却又开始举棋不定。
淞沪会战并不明智
此时身在前线的指挥官,难道就没人向蒋介石提出撤军的建议吗?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到:淞沪会战至此,我军已成强弩之末。亟应后撤,然委员长意气用事,严申命令,有擅自撤退的,军法从事。根据李宗仁的说法,蒋介石的“意气用事”是军队没有后撤的原因。然而,蒋这番“意气用事”到底是因为什么?
10月26日蕴藻浜被日军突破,大场镇失守,日军直逼苏州河。国军自上海市区撤退,李宗仁,陈诚等将领向蒋介石建议撤守苏州河防线阵地,往吴福线、锡澄线移转,为什么要向这里转呢?原来吴福线、锡澄线筑有坚固的要塞,被称为东方的“马奇诺”。退守要塞,可以使中国军队以逸待劳,同时远离海岸,减小日本海军的攻击,并将日军的补给线变长。蒋一度同意这一建议。
正当国军有计划地从淞沪战场撤退时,蒋介石却又突然下达了回防的命令。这道命令,不仅令国军士气受挫,更大的影响是造成了整个军队的混乱,朝令夕改也是造成整个淞沪会战大溃败原因之一。
原来,蒋介石一直幻想国际社会能出面干预日本。他每一次决策都会参考国际最新消息,当他听闻国联要于11月3日召开九国会议,讨论中日之战,便下达了回防命令。正是由于蒋介石一直抱有这种幻想,使他在会战之初不惜贻误战机,推迟进攻时间;在战争进行中,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又在撤退时,命令撤退中的部队回防。
蒋介石在这场大规模会战中作为最高决策者,做出不少正确的决断和部署,对于未来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在指挥中也犯有严重失误,以至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严重损失。但是他的错误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政治、军事、体制上的原因。
11月5日,日军第十军从金山卫登陆。9日松江失守,蒋介石下令撤退,但此时部队序列已乱,整个撤退成为了大溃退。加上日军战机的空袭,国军损失惨重。
19日和26日,国军弃守吴福线、锡澄线,淞沪会战结束。
2月7日,江阴要塞失守,南京岌岌可危。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竟不分步骤,全线尽撤,绝无规律,痛心盍极!”可见他对自己的决策痛心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