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扒垃圾
当然,好歹是当过一任日本首相的人,要说东条英机没一点过人之处也不对。但摊开东条的生平一看,此人身上唯一值得一说的“优点”,是所有日本人都多少有点的那种性格——死板。
有关东条英机的行迹有许多小段子。比如东条走到哪里都必备一个“手帐”(小笔记本),将一切看到的、想到的东西都记在上面(很多日本人至今仍有此习惯)。晚上再将笔记分类,梳理出哪些事情是正在做的,哪些事情已经结束,何事需要向上级汇报、何事需要向下级训示。据说东条英机在外驻军时,甚至曾经把给妻子的家信都认真地进行了编号,以防止丢失、方便管理。
东条英机在接收审判
这种搞笑的死板气质,在东条荣升首相后变本加厉。面对日本二战后期资源紧缺的困局,东条英机曾经提出过一个“贅沢大敌”(反对奢侈)的口号,号召日本人民“勒紧裤腰带搞侵略”。为了监督该运动的执行,首相大人不辞劳苦,经常下班后跑到居民区去扒垃圾箱,以便抽查是否有人吃肉违反了规定。
当出身画家的希特勒听瓦格纳音乐思考自己民族的“优越论”时,他的东方齐名者却奋战在垃圾堆里寻找虾米皮和鱼骨头,要硬说这二位是同一类人,恐怕谁都不信。像东条这样一个死板的人,可能会成为某种罪恶最忠实的执行者,但若说他能凭空创造出某种罪恶,实在是有点“抬举”他。
东条英机与汪精卫
在这一点上,主持战后审判的美国人始终没搞明白。在东京审判中,美国检方一直坚持将东条想象成一个希特勒式的人物,认为赞成其观点的就是法西斯分子,而如果反对其观点,那就是“反战人士”。这导致跟东条英机交恶的日军军官基本都逃过一劫。后来连石原莞尔对这一甄别制度都看不下去了,禁不住吐槽说:“东条是没有自己的意见的人,和没有意见的人怎么可能发生意见对立?”
美国人显然听不懂石原莞尔的话,一个国家,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国运托付给一个“没有自己意见的人”呢?更何况,这个“没有自己意见的人”居然还替日本做了史上最大的一个决定——向比其强大数倍的美国开战,带领这个国家走向了毁灭?
首席战犯也拼爹
东条英机能以如此平庸的资质荣膺首席战犯的“大任”,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爹悉心培养的结果。说得时尚点,东条英机是个拼爹的人。
东条英机的老爹叫东条英教,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十分陌生,但他在日本陆军史上很出名,而且出名的方式相当奇特——是考试考出来的。此人是日本陆军大学首届毕业生中成绩第一名(日语简称“陆大一期首席”)。这个名头在咱中国人看来似乎也没啥,尊你一声“学霸”也就完了,但放在日本当时环境下,却是另外一种感觉。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很舍得在军队建设上使用顶尖人才——当中国人还在信奉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民谚时,日本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备而又严格的军事人才选拔制度,天资聪颖的孩子往往从小就被选拔出来,一路过关斩将,经历陆军幼校、陆军士官学校,最终考入日本陆军大学。在这所已经精英云集的学校里,日本人还要进行再选拔,毕业成绩前六名的学生可获得天皇御赐配刀,因此也叫“军刀组”,首席毕业生更是享有在天皇面前演讲的殊荣。东条英机他老爹就是全日本第一个享此殊荣的人。
遗憾的是,东条英教这个人读书虽然好,却像如今不少大学的高材生一样眼高手低,还处处受到当时军界权势熏天的“长洲藩”势力的排挤和打压,军旅生涯一直不得志,早早以中将军衔退居预备役,于是不得不把毕生未酬的壮志寄托在他儿子身上。更遗憾的是,东条英教的高智商似乎没有遗传到儿子身上,东条英机整整考了三次才被陆军大学录取——据说还是看在他爹当年首席毕业生的份上,校方拉不下面子才破格的。
这样一个爹和这样一个儿子的关系当然可想而知。东条英机被硬生生教导成了一个呆板、生硬的复制品,他的头脑中已经塞满了他父亲未竟的迷梦。按理说这样一个死板的人在健全的社会不太可能有大出息,但东条英机偏偏走了狗屎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