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实践
1942年夏天,苏德之战进入最紧张的阶段,德国第11集团军包围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重镇塞瓦斯托波尔,但是久攻不下。为了尽早夺取这座重要的港口城市,希特勒命令将多拉炮调往前线,支援攻城战斗。
为了把它顺利地运送到克里米亚前线,德国人特地设计了三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由于沿途的桥梁都无法承受这样大的重量,列车只好绕过很长的弯路行驶。
为躲避苏军飞机的轰炸,阵地四周还部署了高炮部队和警戒飞机;大量的步兵、巡警和警犬在方圆十公里内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有敌机轰炸,立即施放烟幕掩护。参加指挥、操作、警卫的总人数达到了4000人以上。
德军装备的800毫米口径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
当时,驻守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下决心持久防御,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地下弹药库,其中弹药库是动员了数千军民、经过长期苦战建造起来的。为了防御敌机轰炸或炮火袭击,弹药库建在地下30米的深处,上面覆盖有厚厚的钢筋混凝土,里面储藏了大量武器弹药。
不过,它仍然没有抵抗住多拉炮的轰击,弹药库被直接命中后摧毁,连锁爆炸导致近千名苏军伤亡。可是当时苏*联人并不知道是什么武器造成这次灾难的。有人分析是德国JU87轰炸机扔下了巨型炸弹,有的说是德国间谍的蓄意破坏。直到战争结束后,才意识到是多拉炮捣的鬼。
苏*联卫国战争影片《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8月中旬,它又被运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国在此战中惨败。之后为避免被缴获,多拉炮又被匆匆运回。
1944年华沙起义时,它又会同一些巨型臼炮对起义者进行了无情镇压,将华沙全城夷为平地。1945年4月,德国人由于害怕它落入别国的手中,将“多拉”拆毁。盟国军队缴获了这门巨炮的一些部件,并在德国希尔雷本靶场发现过它的一根炮管和几发炮弹。后来盟军为了熔化这门炮整整用了七天七夜。
二战结束时,多拉炮成了苏*联红军的战利品,以后又被运到盟军占领区,成为盟军研究巨炮的样品。最后,这座空前绝后的超级巨炮被盟军拆解,结束了它短暂而奇特的一生。尽管纳粹德国花费大力气制造了这种巨炮,依然没能挽回希特勒的失败,只不过在兵器史册上,多了一个传奇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