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楼最上面一层是三教殿,供奉着儒、释、道三位教主,这里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左边为老子,右边是孔子,三位大师共居一室,同受香火,齐受跪拜,也表明了我国宗教融合的历史渊源。
据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是一位叫了然的和尚设计所建。到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千百年的沧桑让悬空寺曾经遭受多次地震,尤其是在最近的40年,发生过2次六级以上的地震,其中一次甚至让浑源县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倒塌,可是悬空寺却安然无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千五百多年之后的悬空寺仍然屹立在此呢?
悬空寺的坚固首先应归功于应用了巧妙的力学原理。虽然在外人眼里看起来它是由十几根碗口粗的立木支撑起来的,其实在道下面的立木可以轻易地被晃动,根本没有起到支撑作用,在悬空寺建成时,这些木桩其实是没有的,只是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
近观悬空寺
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其实,真正承托重量的是27根悬臂梁,这些悬臂梁都是由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制成的,质地坚硬,使用之前事先用桐油浸泡过,能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
更厉害的是这些悬臂梁在钉进崖壁上的石孔时,顶端被顶上了楔子,打入洞内,楔子会撑开悬臂梁,牢牢的卡在石壁上,其原理类似于今天的膨胀螺栓,打的越深,固定的就越牢固。
远远而望,悬空寺简直就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
楼阁下方的立木与栈道下方的不同,完全不能晃动,其上端支撑着悬臂梁,下端牢牢的压在了岩石上,立木和悬臂梁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力的支撑体系,保证了楼阁的悬空。
悬空寺的设计与选址是其得以保存完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它背倚翠屏峰的崖壁,所处的位置正好是石崖向内凹进的地方,石崖的突出部分就好像一把伞,使悬空寺免收雨水冲刷和落石的碰撞,悬空寺所处的高位正好也避免了洪水泛滥的危险,而金龙口的山峰把河谷的水汽一冲而走,保持了这里干燥的自然环境,四周的山峦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避免了阳光暴晒而引起木材风化。
不知道当时设计的工匠有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因素,而使悬空寺保留到了现在。对此,我们也不得不对古代匠师的智慧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