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后,日本无条件投降,因为此前拒绝了美英要求其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日本宣布放弃寻求优待条件。
日本原本希望保留其帝国制度、军队以及尽可能多的领土,同时通过说服苏联(后者签署的中立条约的有效期持续到1946年)调停一项与美国的有利解决方案,从而避免因为战争罪被起诉。
尽管其海军和空军事实上被摧毁了,日本的军事领袖仍自感处于一个强有力的谈判立场,因为武装平民和地面部队已经准备在原定的秋季地面入侵期间给美军造成严重的伤亡。
但是,无视东京的外交建议,斯大林仍准备按照苏美英三国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商定的那样入侵日本。
长谷川毅在《与敌人赛跑》中写道:“苏联参战在导致日本投降中发挥了较之原子弹更大的作用。”
美国投掷原子弹的B29轰炸机
美国历史学家加尔·阿尔佩罗维茨、马丁·舍尔温和理查德·罗兹等学者作出了类似的解读,其中阿尔佩罗维茨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了这一观点供讨论。
夸大核弹作用减轻美负罪感
广岛和长崎事件为冷战奠定了可怕的基调,而且引发了关于哈里·杜鲁门总统投掷原子弹决定的道德性和战略必要性的持久辩论。
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宾厄姆顿大学的历史学家赫伯特·比克斯认为,杜鲁门希望给苏联人一个警告。
还有人援引一封杜鲁门之后写给一个教会组织的信说,投掷原子弹是对珍珠港事件的报复。
原子弹示意图
他写道:“当你必须要跟一头野兽打交道的时候,就得像对待野兽那样对待它。”
据估计,在原子弹投掷当天,广岛有6万至8万日本人死亡,长崎有4万人死亡。在以后的几年里,数以万计的人死去,或是承受着暴露于核武器辐射带来的影响。
杜鲁门反复坚称,这些原子弹对于结束太平洋战争和拯救50万美军的生命是必要的。大多数美国人依然这样认为,尽管一些二战军事指挥官认为这一数字被夸大了。
反核武活动家威尔逊说,这种说法持续存在,因为这会减轻美国的负罪感,而且“符合我们美国佬智慧过人的国民神话,即我们创造的东西改变了世界”。
他还说,全世界第一枚原子弹所引发的全球震惊,在日本的战争侵略之后“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们对日本充满了同情”,“这种观点对于将日本树立为一个和平的、非攻击性的国家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