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争在西线开始进入消耗战和恐怖的阵地战时,反犹浪潮再度抬头。战场上流传着犹太人当逃兵的说法,以至于普鲁士战争部长阿道夫·维尔德·冯·霍恩波恩于1916年10月下令统计德国陆军中犹太士兵的人数。历史学家纳鸿·提姆·吉达尔认为这次普查的目的在于说明前线非犹太士兵远多于犹太士兵,而犹太士兵逃跑的情况要远比非犹太士兵严重。不过这次统计什么也没有说明。统计结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开,而新任战争部长海尔曼·冯·施泰因在1917年1月对德国犹太人协会说:“犹太士兵和犹太市民在战争中的表现并非是我前任下令统计的动因,两者扯不上什么关系。” “犹太士兵普查”在极力申讨奥斯维辛集中营罪行的今天看来,无疑是德国反犹激进化的里程碑事件,但事实上其和后来的屠杀犹太人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希特勒1919年成为政治家之后,他的有关犹太士兵在陆军中所发挥作用的论调就与事实相悖了。1920年4月,希特勒在慕尼黑HB啤酒馆发表演说,指责犹太士兵是“胆小鬼”和“逃兵”,反对“前线犹太士兵”这一称谓。在《我的奋斗》中,他说犹太人是“逃兵”,是“失败者”。不管是在他家乡的战场、在贝利泽尔野战医院(1916)、在慕尼黑的疗养院(1917),还是在柏林休假期间,希特勒在所有的场合都极力抹杀犹太士兵在战争中的贡献。这还不够,他在律师界和经济界都散布犹太人的坏话,说他们像蜘蛛般“要慢慢吮吸干人民的每一滴血”。
费斯特认为,希特勒的反犹情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断滋长。希特勒清除犹太人的计划在1916年就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费斯特在传记中写道:“他对逃兵十分生气……(在家乡的战场上)发现犹太人伪善、自私、发战争财。他认识到在维也纳听到的那些都是真的,这些恶劣行为的背后都有犹太人的影子。”于是他为自己的苦闷找到了发泄的地方,那就是那些让他看到世界丑恶的人:应该被捉12000个到15000个送进毒气室的犹太人以及一些记者和政客。
这些文字其实都是虚构的文学作品,而非事实。因为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希特勒在一战时期就开始仇恨犹太人。他和慕尼黑的房东珀璞夫妇以及另外一个名叫恩斯特·赫普的见习法律工作者有着为数不多的信件和明信片往来。他写到前线的情况,认为自己马上就要到英国去了。对于前线部队的挺进,希特勒有些没有概念。他写道:“我希望我们能够去英格兰。部队驻扎弗朗德恩时希特勒写信叙述了他的经历,从战斗突击、排山倒海的炮弹到残酷的失利以及活着归来的愿望,信中反映的都是普通士兵阿道夫·希特勒的思虑。
唯一一次政治表达出现在一封长达九页的信的结尾,那是1915年2月5日的一封信,希特勒写道:“我经常思念慕尼黑。我们都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赶紧彻底结束这一切,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们中间幸运的人能够重回我们纯洁的家乡。为此我们几十万人每日都承受着痛苦和流血牺牲,与全世界的敌人战斗。我们不仅粉碎了德国的敌人,同时也粉碎了我们内心的国际主义。这比任何胜利都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