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改造
日本战犯到抚顺后活动较少,体质较差。考虑到这种情况,管理所把身体健康的战犯集中起来,组成杂务劳动班,做一些日常劳动。杂务劳动班的人员开始时协助管教人员和厨房工作人员给战犯监舍送饭、送菜。后来,杂务劳动班还协助厨房做饭做菜。他们还积极制作日本食品,如馍季(打糕)。在制作馍季的过程中,他们换上日本的服装,喊着号子,举起木槌,边说边笑,有节奏地敲打着。在劳动的过程中,战犯和工作人员逐渐熟悉起来,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在距离战犯管理所不远处有一片空地,管理所将其改建成养鸡场,并从外地购买了3000只鸡雏,在战犯中挑选人员组建养鸡班。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小鸡的成活率很高,生长得很好。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养鸡过程中的感受写进了一首歌曲里,自编了《养鸡劳动歌》。
1953年春,战犯们在经过厨房劳动和养鸡劳动后,管理所基于各方面考虑,决定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让他们从事制瓦劳动。这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种劳动,除了有任务和身体虚弱者外,大部分战犯都参与进来。在管理所的空地上用木头、竹竿和席子搭起了生产车间,购进了40台制瓦机,并配备了其他相关设备。生产开始后,由技术员先做示范,通过翻译将有关程序讲给战犯们听。刚开始生产时,产量不高,每台制瓦机每天大约只能生产50片。随着战犯们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提高到每天100片、200片,最后达到500多片。从参加制瓦劳动以来,战犯们厌食、挑食的没有了,剩饭的现象也少了,平时打不起精神的也没有了,每日进餐量明显增加。
参观访问
为了加速对日本战犯的改造进程,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精神和公安部的工作部署,1956年战犯管理所组织战犯分几批到沈阳、哈尔滨、抚顺、上海、长春、鞍山、南京等地的工厂、矿山、农村、敬老院和幼儿园参观、学习。
在参观中,战犯们感触最深的就是东北发生的变化。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伪满洲国担任过职务,在东北推行疯狂掠夺、屠杀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在战犯们的印象中,东北仍然是落后、贫弱的地区。来到钢铁基地鞍山后,他们没有想到新中国竟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一个烂摊子变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日本投降时,对鞍钢进行了毁灭性破坏,炸毁了高炉设备,烧毁了设备资料。战犯们又来到了长春,这里曾是当年伪满洲国的首都。在原日军100部队的炼人炉遗址前,日本战犯当场表示悔罪,并脱帽向死难者哀悼。在抚顺煤矿俱乐部,战犯们听当年“平顶山惨案”的幸存者控诉惨案的经过。1932年9月,日军出动200人对平顶山村的和平居民进行屠杀,有3000多人惨遭杀戮。面对幸存者的控诉,日本战犯悔恨交加,纷纷表示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