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青年时期,秦并六国之势已成,秦这个国家的许多传统和政策是东方六国人不能接受的。这是一个大政治问题!商鞅、范雎、蔡泽、李斯四人入秦,或为失意(如商鞅),或为报仇(如范雎),或为扬名(如蔡泽),或为不甘贫贱(如李斯)。
吕不韦既不像商鞅那样有失意的问题,更不像范雎那样有被辱有仇要报的问题。白圭、陶朱公,子贡以富名闻天下。吕不韦,家财万金,不存在为名为钱投秦国扬名发财问题。唯一可能的原因是为了济世救民,去秦国。
东方六国不仅各国君王养士,各国公子也养士。着名的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以养士闻名于当世及后世。齐孟尝君“食客三千人”,赵平原君“宾客盖至者数千人”,魏信陵君“致食客三千人”,楚“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四公子“招至宾客,辅国持权”。及吕不韦为秦相,亦招至宾客,“至食客三千人”,而“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号曰《吕氏春秋》”。这是先秦唯一一部“二十馀万言”的着作。吕不韦相秦,“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史记》太史公自序),秦的文化政策出现了根本变化!
商鞅相秦,把秦的原始野蛮制度“法制化”、“现代化”,商鞅把原始野蛮的秦国改造成为一部军事政治效率特高的战争机器,而在人权、文化上则极其落后。《汉书》艺文志着录“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兵书五十二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先秦旧书。先秦旧书中,百分之九十九为东方六国人着作,秦人着作不到百分之一。今存先秦着作,重要的,只有两种是秦人作品,即《商君书》和《吕氏春秋》。而《商君书》的作者是东方卫国人商鞅,《吕氏春秋》作者是东方六国人吕不韦及其来至东方六国的宾客。吕不韦为秦相,反商鞅变法以来之秦政而行之,利用他的权力,努力把军国主义的“强秦”改造成为一个人性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国家。《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的治国纲领,吕不韦计划用它来治理秦国。《吕氏春秋》“遵阴阳之大顺”,采道德、儒、墨三家之善,撮法、名诸家之要。吕不韦胸怀宽广,正欲大展鸿图,把秦国改造成一个文化兼容并包,经济农工商并举,政治上贵族和平民和睦相处,军事上压倒东方六国的新的秦国。吕不韦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纲领,“兼容并包”。不幸的是,吕不韦失败了!他为自己“壮志难酬”而失望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