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至1989年我军七大军区轮番派部队参战,兰州军区47军,沈阳军区16军23军,北京军区27军,38军(侦察部队),南京军区12军1军,广州军区42军41军,济南军区67军26军20军,成都军区13军均分别参战。其中27军38军67军侦察部队表现出色。67军199师担任老山防御作战取得重大战果,是轮战部队中表现十分出色的部队,14军是参战最久的部队,战斗中先后涌现了“李海欣高地”,孤单英雄陈洪远,史光柱,英勇无畏九战士等光荣集体和个人,老山对越轮战对我军建设影响深极其远,众多新星从中涌现,大批部队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越南长期被我牵制无法修养生息,越南的国力日见空虚,更重要的是浪费了10年的大好时机错过了起飞的大好机遇,同时越南也拖住了苏联的后腿,每年的大量援助极大的削弱了苏联,这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撤退时是否遭遇重大伤亡
这个问题也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攻击对象,先是宣传说当时我军已经陷入了越南的陷阱里,后又以撤军的伤亡来攻击我军的战斗力低下,这些观点其实都是荒谬的。我国撤军与对越作战的战略意图有关而并非所谓“重蹈美军覆辙,陷入越战泥潭”。我国对越作战的战略目标是以“围魏救赵”之策迫使越军减轻对柬埔寨梅莱山红色高棉基地的压力。以我国军事实力若大举攻越短期内拿下河内、海防等中心城市并非难事。实际上作战开始一周越军边境地区防御即已全线崩溃,越314A师据守的谅山三面被围。(谅山为中越边境重镇自谅山以南即进入平原地带无险可守。自古越南叛离若我国大军破谅山越南王即自缚请降。)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但我国不能不顾虑背后的苏联。我国1979年对越作战是一场真正的大国博弈,此时真正紧张的是中苏边境地区,当时中苏边境居民几乎转移一空,生产生活全部陷入停顿。在中苏交恶的60、70年代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陈兵百万,苏军驻远东和外蒙的摩步师的战术作训大纲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以北京为突袭目标,要求摩步师每日前进50-70公里,苏军对我国北部地区压力极大,这也是当时我军精锐多数在北方的真正原因。由于苏联绝不会容忍中国夺占其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若中国攻占河内更换越南政权,苏军在中国北方策应越南的可能性极大。(我国对越作战从一开始就反复申明是边界反击战就是向苏联表明绝无占领越南之意防止苏联动手。)在战役战术上则采用“围点打援”策略,围住谅山而不攻陷吸引越军主力从柬埔寨回援,歼灭越军主力部队后撤军这样救援柬埔寨的战略目标就达成了。实际上越军开始确实中计,已将6个主力师包括突破金边的203师从柬调回企图增援谅山。当越军主力向谅山移动时我国在谅山东南和西南方向的10多万部队随即向两侧运动已张开了袋口。但我国由于顾虑苏联在北方行动而一再明示自己的意图终于起了反作用,加上苏军卫星侦察到这一移动并将情况立即通报了越军,使越南终于明白我国从一开始就说出的战略企图是真的,从而明白了我国军队对谅山围而不打的真实意图,于是越军主力不再企图增援谅山而回撤到河内以北布防。我军见战略意图已暴露越军主力不会再上钩只得对谅山合围发起攻击。(攻击谅山只用一天半解决战斗,消灭了314A师的情况表明对谅山包围20多天显然不是中国军队打不下谅山,而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意在围歼增援的越军主力!)
当然由于苏联挚肘我国被迫暴露战略企图未能达成战略目标不能不令人遗憾,同时我国军队在指挥、通信、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暴露出大量问题。美军估计由于后勤方面的问题我军越过边界300公里后作战能力将大幅下降。但在对越作战的各战役中我国军队在火力和作战能力等各方面占压倒优势追着越军打的情况是事实。甚至在让侵越美军甚为头痛的小部队丛林游击战方面,我国陆军对越军也占压倒优势这也都是事实。关于我军撤退时遭越军反扑伤亡惨重的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