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对峙与长期战
1940年,抗日战争中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大片领土,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汉、广州等重要的大城市相继陷落,中华民国迁都至陪都重庆,继续抗战。由於战局已演变为长期战,因此日军的战略转以利用占领区作为军队补给来源,以占领平汉铁路、浙赣铁路及粤汉铁路来达到物资流通。并设法切断中国对外的补给线,包括中缅、中越及中苏间的交通线。
在珍珠港事变前,中国基本上独自与日本作战。英国因为对日采取靖绥政策,封锁中国的国际补给线滇缅公路。美国奉行中立政策,对中日双方都不提供武器,但可以提供原材料。因为日本工业基础强於中国,此举实际上有利於日本。初期的美国援助,包括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和2000万美元的锡贷款,以及购买当时无法在国际上抛售白银。而苏联为了保护其国防之安全对中国提供军事援助。苏军以志愿者的形式,派遣飞行员加入中国空军以协助抵御日本空军。但在1941年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後,由於日方确保不会侵犯领土,且双方互相承认满州国及蒙古国,所以苏联停止对华援助。珍珠港事件後,美国对日宣战并以租界法案援助中国。在初期,美国将大量资源囤积於印度,没有马上交给中国。战争後期,美国援助日渐增多,但由於先欧後亚的战略,对中援助仅仅是对欧援助的1.7%。
到1941年,日本已经占领了华北和华中的大部分地区,但是日本依然不得不面对来自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大量正规军队的抵抗。尽管日本在华建立了多个傀儡政权,但是这些政权基本上没有实权,加上日本军队的残酷压迫使得日本的占领极为不得人心。在美国调解下,双方曾进行和谈。但由於日本和谈条件过高,令中国政府难以接受而放弃。日方不愿意作出让步以换取民心,他们只是希望通过高压统治能令中国人放弃抵抗。
这种政策导致更顽强的抵抗与国际舆论的反弹。由於日本的侵华行为和法属中南半岛的占领,美国、英国以及领有荷属东印度的荷兰流亡政府联合停止对日本供应原油与钢铁,加上中国即成为「abcd包围网」。日本将此看作是一种挑衅,并引发珍珠港事件而展开太平洋战争。之後日军占领东南亚,利用那里的资源维持日军的运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之前的东亚和太平洋战场,日军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中国的东北、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东南沿海等地、东南亚大部和太平洋西部大部分岛屿。中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对日宣战,苏联对日则保持中立。图中并未将当时成实际独立状态的外蒙古和西藏列为中国的领土。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当时舰队主力只剩航空母舰能战。日军同时发动东南亚战争,同步向马来半岛、菲律宾进攻。虽然日本非常清楚,他们无法与美国进行一场持久战,他们却还希望美国在面对如此突然、惨烈的牺牲後能够愿意与日本进行协商,以迫使美国接受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径和既得利益。美国在损失大量战舰後正式对日宣战。中国随後亦正式对日宣战并成为盟军一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中印缅战区:包括东南亚及印度)统帅,史迪威任参谋长。英国开放滇缅公路补给物资,英美各国亦签订平等条约。但由於当时英美各国同时面对欧亚两大战场,使得采取「先欧後亚」策略,这使中国仍未能减轻负担。
四天後,日本的盟友德国也对美国宣战,美国被迫两线作战。而在此之前,美国尽管通过《租借法案》不断向英国和苏联提供战争物资,却一直试图保持中立。盟军由於欧洲战事的拖累无法在亚洲对日本的进攻实施有效抵抗。1941年12月10日英军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多艘重要军舰被击沉,香港也在1941年12月25日被日本占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在关岛和威克岛的基地也被日本攻占。次年1月日本开始进攻缅甸、索罗门群岛、荷属东印度以及新几内亚,占领了马尼拉、吉隆坡和腊包尔等城市。日本侵略征服的道路是如此的神速:1942年2月新加坡、巴厘岛与帝汶、3月仰光、爪哇、5月曼德勒都一一被日军占领。而日本空军也完全控制了这些地区的空中战场,美英的空军被完全赶出这些地区。日军还对澳洲北部发起突袭,并扫荡东印度洋,将英国舰队赶出锡兰。
中途岛海战与跳岛作战
1942年中途岛海战後,盟军扭转了战局,开始发动反攻,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苏军也加入了对日作战,并很快歼灭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和北朝鲜;中国军队(包括国共两党的军队)也转入了局部反攻此时日军主要目标为夏威夷群岛及澳洲,以阻止盟军利用来作为反攻跳板。4月的空袭东京(doolittle raid,杜立德空袭)虽然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却鼓舞了士气;而美国海军在珊瑚海海战(battle of the coral sea)虽失利,却依然挫败了日军进攻莫尔兹比港(port moresby)的企图。日军为了避免本土遭受攻击,决定於6月发动中途岛海战(battle of midway),以求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在这场实力相近的战役中,日本海军因为动作较缓,惨遭四艘航母被毁的决定性打击。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澳洲军队在新几内亚成功地守住了莫尔兹比港,8月日本地面部队在米尔恩湾战役(battle of milne bay)中遭到挫败。同时美国和日本抢占瓜达尔卡纳尔岛(guadalcanal)。在之後的6个月双方部队发生激烈战斗,最终美国取得了胜利。至此日本不得不开始打一场防御战,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日本海军被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拖累,从此便再也无法恢复元气。日军在其他战场上也丧失了优势,美国开始积极为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的陆地推进以及尼米兹的太平洋岛屿战争铺平道路。
二战着名的照片「硫磺岛升起星条旗(flag raising on iwo jima)」,经过硫磺岛恶战後,美军获得了直接针对日本的制空和制海权,太平洋战争的胜负逐渐明晰。1944年盟军在一系列越岛登陆作战中,突破了日军在太平洋的内防御圈,日本海军遭到重创,随後盟军发起进攻菲律宾的登陆战役,在雷伊泰湾海战中击溃了残余的日本舰队。盟军在西太平洋获得空中和海上的压倒性优势。
在中国战区,日军被拖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的泥潭。中华民国国军将领薛岳对攻入长沙的日军采取天炉战法,引诱入长沙,再左右包夹。这缔造了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中国***在发动了「百团大战」之後,利用游击战术不断的打击日军的後方补给线。
日军为了封锁滇缅公路以封锁中国对外补给,於1942年攻击缅甸英军。国军以史迪威为指挥,杜聿明、孙立人等人率远征军入缅援英。但由於盟军缺乏统一指挥,加上忽略地形险恶及轻敌,最後被日军各各击破。缅甸最後被日本占领,盟军分别撤至印度与云南,滇缅公路中断。1943年10月中英盟军发动滇西缅北战役,於1945年1月收复缅北,并建立中印公路恢复补给。此期间以驼峰航线代替,但效力不大。
在滇缅战争期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先击败防御河南的汤恩伯;再率军采取钳型攻势攻下长沙,方先觉死守衡阳,最後仍被攻下;最後日军再联合广州日军攻下广西,并攻至贵州独山,一度威胁重庆。日军打通了平汉铁路、汉粤铁路,完成大陆补给线,却无力保障大陆交通线畅通,也未能阻挡美机空袭日本本土。由於分散了兵力,最後为国军反攻提供了契机。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9日早晨,长崎原子弹爆炸後在天空升起一个高度达6万英尺(18公里)的蘑菇云。在硫磺岛、冲绳岛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战使双方都遭受严重的人员伤亡,不过这些战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缓慢撤退。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深飞行员丧身战场,日本开始实行由神风特攻队直接冲击重要军事目标,试图减缓美国部队的进攻速度。但同时,东京和其他城市还是遭到了美军的轰炸。在中华民国战区,中华民国国军在中美空军支援下牵制日军并轰炸大陆补给线。日军意图反制而发动湘西会战与鄂西会战,中华民国国军皆防卫成功。1945年2月3日,苏联同意介入太平洋战事。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在《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前,宣布《苏日中立条约》不再有效。投机的史达林选择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攻入中华民国东北地区。中华民国国军亦对华南地区发动躁进作战,目标广东及湖南。而同月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震撼日本。
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天皇裕仁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日本帝国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正式宣布投降。最终的投降书是於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签署的,此後麦克阿瑟将军开始负责日本的重建。这段时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军的占领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於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美日两国已经不处於敌对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