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苏德战场
参见:苏德战争及巴巴罗萨作战
德军巴巴罗萨计划进攻图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个师,3712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50架飞机,共计五百五十万人,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该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红胡)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苏德战争开始了。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也叫苏联卫国战争。
而除了德国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部队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对苏联发动袭击。另一个参与进攻苏联的国家是芬兰,由於苏联在建立所谓「东方战线」的时候侵略芬兰,并割占了芬兰的部分土地,所以芬兰在1941年6月25日宣布将攻击苏联,以取回其在两年前的冬季战争中所丧失的土地。芬兰在战争初期夺回被苏联割占的土地後就停止了进攻。另外芬军亦参与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这场被称为「继续战争」的冲突持续到1944年。
「祖国——母亲在召唤!」这是二战期间苏联最有影响力的海报之一。它号召苏联广大青壮年们拿起武器,奔赴前线抗击德军的入侵。在战事的最初几个星期对苏联红军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由於史达林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和进攻方向估计的严重错误,加上许多红军将领在史达林发动的肃反行动中丧生或者被流放而严重削弱了苏军的作战和指挥能力,苏联对德国发动的闪电战猝不及防,导致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战争前苏联着手建立的「东方战线」被德军坦克一碾而过,进而丧失了大片国土,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首府基辅等大城市相继被德国占领,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今天的圣彼得堡)也被包围,德军再在斯摩棱斯克大破苏军,但基辅保卫战和斯摩棱斯克之战中拖延了德国进攻,争取了时间把西伯利亚的军队运来莫斯科。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辅保卫战,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被大规模围歼,苏军仅被俘人数就达60万人之巨,这一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歼灭战,此战导致苏联西南防线的溃退,此役虽然打得漂亮,但就拖延了强大的德军进攻时间,令莫斯科加强了防御。
虽然一开始德国人打得极其顺利,但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其中最严重的缺陷是其後勤补给。苏联广袤的土地意味着如果德军行动过快,後勤补给将无法及时跟上。所以尽管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宫已遥遥在望,苏联政府和外国使馆已迁往莫斯科以东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萨马拉),但11月7日史达林依然如往年一样在红场进行十月革命节阅兵,受阅部队(包括由远东及西伯利亚军区调来的部队)刚刚接受完检阅即被投入战场,到1941年12月5日德国人的攻势被遏止时,他们的後勤补给线已经达到极限,再加上战线後方苏联游击队的不断破坏,前线部队的进攻已经难以为继,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粉碎。巴巴罗萨计划最初制订时认为苏联红军会在冬天来临之前就崩溃,但是,苏联红军却始终能够组织有效抵抗。这一错误的估计严重影响了德国人的计划。另外,苏联人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他们坚壁清野,令德国人的後勤问题更为突出。当冬天来临时,大量的德军士兵死於苏联严寒的冬天和苏军的反攻。
虽然德军最後不得不因供应短缺与寒冷的冬天而停止进攻计划,但他们还是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领土,而苏联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复失地。
1942年末的欧洲,苏德战争爆发後,德国获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不仅控制了几乎整个东南欧,还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领土,第三帝国的势力范围达到了空前的地步。而欧洲地区尚由同盟国控制的范围中,以苏联所控制的领土面积最广泛。当德军占领了大部分苏联东欧部分的土地後,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悲剧开始了:围攻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现名圣彼得堡)。当德国与芬兰的军队分别从南方和北方抵达列宁格勒外围後,希特勒下令必须「将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清除」,命令消灭城内的所有人口。德军开始包围列宁格勒以切断来自外部的援救物资,同时用炮击和空军轰炸。包围持续了900天,在饥饿、严寒和恐惧的氛围中,大约100万平民死亡——其中80万死於饥饿;但列宁格勒始终没有向纳粹屈服。着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为此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七交响曲》(又称《列宁格勒交响曲》)去表现苏联军民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当中的英勇抗争及为此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後,德军开始准备进一步的进攻行动。原本进军莫斯科的计划现已经改为进攻位於伏尔加河畔的史达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现名伏尔加格勒)。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并在进攻过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希特勒的犹豫不决、高级将领们对改变计划的不满、过长的补给线、以及苏军的顽强抵抗,令史达林格勒的巷战成为德国士兵的恶梦。当苏联红军发动反攻时,20个师的德军(还有2个罗马尼亚师)被切断了退路,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完全围困。随着食品、燃料和弹药的消耗,德军的阵地越来越小,直到最後一部分德军在1943年初投降。为了确保前线军官不会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 )为陆军元帅(因为历史上的德国陆军元帅没有一个曾经投降过。保罗斯没有投降,但也没有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战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他本人最後被苏军俘虏)。史达林格勒战役以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而载入史册,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大约有200万人死亡,其中50万是平民。该战役与中途岛海战同时成为二战最重大的转折点。
史达林格勒之後,德军渐渐丧失战场的主动权,但苏联也因为战争损耗太大而没有形成有效的进攻力量。1943年开始,苏军在战场上逐渐转入反攻。1943年夏天,苏德双方集结重兵於库尔斯克(Курск)突出部,德军由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将军(von manstein)领导下准备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苏军则由着名的将领朱可夫领导,库尔斯克战役打响。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後一次大规模攻势,双方的兵力加起来有200多万之众,其规模之大,涉及兵员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大决战,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役。由於苏联方面事先获得了情报,为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制订了一个大规模计划。在他们的抵抗之下,德军装甲部队最多只前进了17英里。在该场战役以苏军的胜利结束後,红军就始终控制着战争的主导权,苏联人发动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势,直到1945年5月占领柏林。
而在西线,盟军在诺曼第登陆前唯一的重要战役是进攻意大利。欧洲战场上牺牲的苏联人要比其他所有国家死亡人数的总和还多。大约有2700万苏联人,其中包括了1300万平民,在德国入侵时死亡。在很多被纳粹占领的城市,平民逮捕後就被烧死或枪击而死。斯拉夫人始终被纳粹份子认为是「劣等民族」,所以对他们进行残酷的种族大屠杀。
苏德战场是二战时期最主要的陆上战场,也是二战中决定胜负的主战场之一,德军80%的陆军力量在苏德战场上被歼灭。苏联为抵抗德国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当然苏联并非是在孤军奋战,同盟国为了支援苏联,冒着极大的风险向苏联提供包括飞机、战车、步枪、军服到各种原料等大量战略物资;但更主要的是苏联军民的艰苦战斗。此外,苏联几乎未参与重大海战,直到战争末期才正式对日本宣战
大西洋交通运输线争夺战
欧洲战区无论是东线或者是西线作战,都与英美两国在大西洋上与德国争夺运输线畅通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的运输线是指由其他地区将物资运往英国或者是其他欧洲地区的海上运输路线,而这个运输路线当中又以美洲大陆往英国与欧洲大陆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陆前往英国的运输线担负维系英国持续作战的力量,以及累积返回欧洲大陆的行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美洲大陆前往欧洲的运输线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规模较大的是前往苏联的运输路线,其次是盟军登陆欧陆之後直接运往各港口的运输路线。
苏联在大战期间受惠於租借法案的协助,从英美等国家取得大批的重要物资与器材,这些物资与器材小至各类原料与军服皮鞋,大至各种生产,运输器材,战斗飞机,战车等等。英美两国在回应史达林的需求以及维系苏联的战斗资源上面,除了要应付上述前往英国的运输线的畅通之外,还需要另外派遣运输船只与担任护卫的舰队飞机担负这方面的任务。过去苏联对於这些物资在东线产生的影响很少提到,不过从近年的资料上来看,苏联在这些物资的协助下受惠许多,盟军牺牲的众多船只与人员也达到应有的目的。
盟军对西欧的战略轰炸
英国从1940年,美国从1942年展开对德国占领下的西欧地区进行战略轰炸的行动,可以说是第一次持续性,并且大规模的实行杜黑在他的空权论着作当中的理念。苏联由於空军规模以及技术问题,对於破坏德国的工业与生产能力的影响非常有限,也可以说苏联并未在二次大战中有机会进行战略轰炸。
英国在不列颠战役告一段落之後就展开对德国占领区的轰炸,然而限於英国轰炸机的有效作业高度刚好是在德国战斗机活动作业的范围,加上英国无法有效的提供战斗机护航,损失惨重的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决定将任务类型转为夜间,轰炸的目标型态则偏重在城市或者是大型地面目标上面。
美国介入欧洲战局之後,於1942年6月29正式以陆军航空队第八轰炸机司令部为进行战略轰炸的第一阶段,这一天的轰炸德国还是以借来的英国轻轰炸机轰炸法国境内的目标。直到b-17与b-24轰炸机的数量逐渐累积之後,美国才得以使用自己的装备对德国占领区进行日间的精确轰炸。
除了对德国重要地面目标的轰炸以外,日间战略轰炸给予德国空军非常大的压力,迫使德国必须降低在东线的作战飞机数量,将尤其是战斗机调往西线应付美军的轰炸机与後来数量甚至超过轰炸机的护航战斗机。德国空军的实力也在战略轰炸进行的过程当中受到无可挽回的重创,终至将整个西线与部分东线的制空权拱手让出。
欧洲的战略轰炸的效果与影响到了战後还受到许多争议,尤其是对目标的选择,夜间轰炸对平民的杀伤与造成的设施破坏是否过当等等都有不同的见解与研究。但是无庸置疑的是,英美两国的战略轰炸不仅破坏德国军需工业的生产与运输能力,也将部队,装备与物资的运输能力严重的加以破坏与限制,从而压迫德国的战争机器无法持续进行下去。
北非战场
蒙哥马利元帅在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役开始於1940年,当时小股英国军队击溃了来自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的袭击。随着由沙漠之狐啊温·隆美尔(erwin rommel)率领的德国部队的到来,战事在1942年的阿拉曼(???????,el alamein)达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阿拉曼战役首度爆发。德国人成功占领了阿拉曼,这是在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之前最後一个战略地点。然而,由於英国海军的优势地位,英军还破译了德军的核心密码,德军通过地中海的海路补给线被切断,加上过快的推进速度,德国人的後勤供应慢慢吃紧,北非战场的形势开始向有利於英军的方向转移。
1942年10月23日,阿拉曼战役再度开始,这次英国人采取了主动。因为德意联军占领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占整个埃及,继而威胁苏伊士运河和中东,切断英国与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英军必须设法阻止德义军队的进攻。10月23日夜,英军1000多门大炮齐发,向德意军队发动强攻。一个多星期後,十万多德意军队损失过半,防线崩溃,被迫西逃。隆美尔一路撤退到了突尼斯。
1942年11月8日,英美军队在「火炬」行动中登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当地维希法国的部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最终德意部队遭到来自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部队的夹击。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的盟军部队在1943年5月13日将德意志部队完全赶出非洲。在北非战场上,25万轴心国士兵被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