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扩张
希特勒他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此时的德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稳固了自己的政权後,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
1935年至1939年的欧洲局势,纳粹德国迅速崛起,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在纳粹运动的狂热浪潮中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後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保持独立),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德国称默麦尔地区)并入德国;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兰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欧洲局势不稳的时候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则处於内战状态,内战的结果以亲法西斯的叛军获得胜利而告终。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徵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国军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的最高限额[11](其实在希特勒上台时就已经将十万人的军队限额秘密扩展成30万人),把10万陆军迅速扩充至60万,但是这些行动仅仅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正式抗议(当时希特勒宣称这只是寻求德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使得当时各国的舆论都偏於同情德国,英法无法有大动作反对)。1936年3月7日,希特勒藉口法苏订立《互助协定》,违反国联规定,因而进兵莱茵河非武装地区(希特勒称其目的仅在求取自卫的平等权利),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巴黎和约》。而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在莱茵河东岸50公里内不得设防[12](这使得德国西部门户洞开法国随时可长驱直入,为德国的致命伤)。但是这次行动就像上次一样,并没有遭到英法的阻止(法国虽然有一些人主张用军事行动来对付德国,但是又恐引发全面性战争,加上当时的意大利入侵衣索比亚使得与意大利交恶的英国反对法国入侵德国),接着希特勒以法拒绝与其签订不侵犯公约等建议为由,在西线兴建坚强的防御工事,於是德国的国防置於磐石之安,成为希特勒发动二次大战的先决条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张中强烈反对共产主义,1933年2月,纳粹党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给德国***,并在德国境内取缔***。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3]一年後,意大利加入该协定,[14]该协定是在反对共产主义基础上企图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有史学家分析,德国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苏联,这是德义日轴心的初步形成。
英法的绥靖政策
之後德国就开始进行实际的领土扩张活动,第一个目标便是同文同种的奥地利。1930年代中期,纳粹运动已经波及到了奥地利,在得到了盟友意大利保证不会介入後,德国就在1938年3月12日正式宣布兼并奥地利,当德军开进奥地利的时候,在「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uhrer!)的口号下,奥地利人走上街头,疯狂地拥护「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国」军队的到来,奥地利终於成了第三帝国下辖的一个省。
在奥地利加入第三帝国後,希特勒的注意力转到捷克斯洛伐克。他提出的领土要求是捷克斯洛伐克东北与德国接壤日耳曼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地区(sudetenland)必须并入德国。在繁琐的谈判後,英国首相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与法国领导人达拉第(edouard daladier)对纳粹德国采取了纵容姑息的绥靖政策,通过牺牲小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保持自己的最大利益。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放弃苏台德,而捷克代表甚至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只是在做出决定後他们才被告知。虽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抗议,但在德国的武力胁迫与英法两国拒绝出兵干预的情况下只能最终妥协。慕尼黑会议也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几个月後的1939年3月,希特勒又破坏了原先的承诺,占领了余下的捷克领土。3月14日,剩余的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宣布独立并获德国、英国与法国的承认,其他部分领土被并入匈牙利、波兰等国。
开战的准备
德国本身就是一个工业化的强国,一战後,德国的经济濒於崩溃的边缘,一个6600万人口的大国,失业人数竟然高达1000万,德国几乎有一半人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纳粹党上台後,将犹太人的资本悉数收归国有,并加强和扩大了国家所有制度,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了活力,纳粹党还采取多种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比1933年纳粹党上台时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失业率则降低到1.2%,远低於同时代的其他工业化国家。而且经过系列扩张行动後,世界前十的经济强国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德国的控制、富庶的中欧国家奥地利并入德国,使得德国的经济能力达到了空前强大的地步,1930年代末,德国的经济规模已远超英法,越升至欧洲第二,世界第三(当时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由於苏联的工业体系是封闭性质的粗放型经济,虽然数量上拥有一定优势,但德国的经济质量则远比苏联好,国民生活水平也远比苏联高,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德国开始有步骤地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政府把原料、劳动力、资金和设备等都优先供应与军事生产有关的部门,使德国在为打一场世界性战争提前做好了经济军事化的准备。总之,这时的德国,不但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已经做好了打一次世界性战争的准备了。
意大利:法西斯势力掌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後,意大利的形势和德国一样严峻。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
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後,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贝尼托·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国家法西斯党组成政府。法西斯党人上台後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人和社会主义者。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啊·赖伐尔(pierre laval)签署了意法条约。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非洲王国阿比西尼亚(现在的衣索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後,阿比西尼亚被征服。1937年,意大利加入日本和德国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14]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於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
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後,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国在1939年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1940年9月27日,德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进攻武汉的日本兵
航母上的零式战机在太平洋地区,战争的硝烟从1930年代早期就开始弥漫。日本扩大了其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逐渐向中国扩张。日本鼎承其大陆政策,图谋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并迅速占领中国的东北三省,强行成立由关东军控制的满洲国。
日本对华的侵略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为其称霸世界的企图所迈出的第一步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事实上,日本的侵略主要是受到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希望能够保障其在华的利益,特别是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如果从19世纪欧洲强权的观点来看,日本的行为无可挑剔。因为在那个时期,西方列强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和掠夺以及对殖民地居民的杀戮比起日本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到1930年代,世界已经广泛接受了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这意味着以殖民主义的方式粗暴地掠夺他国的领土或资源的行为已经无法为国际社会所容忍。此外,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残忍暴行也遭至国际社会普遍谴责。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日本法西斯势力在1931年的时候并没有上升到左右日本政局的地位,可是日本早已经在制定征服世界的计划。1927年,田中义一担任日本首相不久,就主持召开了一个研究积极侵华政策的内阁会议——「东方会议」。会後田中向天皇递交了一份极为机密的《田中奏摺》已经表明了日本称霸世界的步骤:满蒙、中国、东亚、亚洲,最後称霸世界。虽然这份奏摺的真伪仍然存在争议,可是根据日後日本发动战争的节奏来看,与奏摺内容吻合。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借故向中国东北守军发动攻击,称为九一八事变(部分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可追朔到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但这跟1937年的七七事变一样都不是主流观点),日军迅速地占领了东北三省。次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满洲国政权的行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导致日本最终退出了国际联盟。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抬头,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秘密社团发动了数次暗杀行动。经济的大萧条导致民选政府逐渐丧失了政府的控制权,军人开始执政,「军部」作为日本军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赋予比以前更多的权力,军国主义在军队中蔓延,很多时候军队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采取行动。同时随着民族主义与反西方情绪的上升,日本在中国的行为被理论合理化了。很多日本人开始相信,中华文明的精华传承在於日本,而不是在中国本土。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後,另外一部分军国主义分子控制了军部,而不久後日本恢复了于1913年废除的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即将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限定於现役将领的制度。这样一旦军部和内阁意见不统一,军部可随时通过陆海军大臣辞职的方式迫使内阁下台。军部在事实上代替日本内阁成为日本的最高权力机关。日本已经进入军国主义的时代。
1939年日本军队试图从满洲进攻苏联,但很快就被苏联和外蒙古的联军击溃,这阻止了日本的向北扩张政策,也保证了苏联与日本之间脆弱的和平,直到二战末期。同时,在这次试探苏联的失败的战役之後,日本内部「北进」和「南进」的争端中,「南进」派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因此日本从此以後较为坚定的走上了进攻中国,南侵东南亚及征服太平洋的道路。
日本在1930年代的政策对於其最终的失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时日本的政策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日本在没有获得稳定的自然资源供应之前无法与欧洲强权对抗,但为了取得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他们又必需挑起一场他自知无法获胜的战争。此外在侵华时期的残忍行径、在中国建立傀儡政权的作法与日本的最终目标一脉相承,日本在战争中坚持这种不得人心的作法。而日本国内的许多政治精英当时就已经意识到这种自取灭亡的作法将会为日本带来灾难,但都没有试图制止,因为提出异议的人士纷纷遭到生命威胁。
战前的苏联
1917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большевик),苏共的前身)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後,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并不稳固,不久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英法等协约国也开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不久後,俄国境内的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全面失败。虽如此,苏俄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对德战败),丧失了大量沙俄时代曾经占领的领土(有些是苏俄主动放弃,加起来超过50多万平方公里)。加上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的苏联显得极度虚弱,而当时史达林为了排除异己,整肃许多有才干的军事人才,是日後二次大战初期的大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922年,苏联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依然对其采取敌对态度。1925年,列宁去世後,史达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并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巩固自己的权利。但同时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19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而达到了欧洲第一,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西方国家。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绥靖政策欧战战云密布时候,和英法等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当时德国与波兰英国法国对立之际,苏联在国际上成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必须寻求与苏联同盟,而英法也为了在东西两线同时夹击德国而拉苏联为己助。1939年4月间英法都特别派使节前往俄国与苏联磋商签订军事同盟的各项事宜,不过德俄边界不相连,假设战争一旦爆发,俄国必须经过邻近各国的领土始能与德国交战,因此必须先解决邻近各国同意俄军借路经过的问题,但是当时邻接俄国的国家,害怕共产的心理远胜过纳粹主义,因此东欧各国包括波兰在内都不愿借路给俄国,致使英法与俄结盟的谈判拖延不决;反观德俄的秘密谈判却颇为顺利,这时的德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思想上的敌人,却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15]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书中规定德俄瓜分范围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及波兰东部为苏俄势力范围,波兰西部及立陶宛为德国势力范围,至於苏联希望兼并的比萨拉比亚,德国对其将来的命运声明并无兴趣〖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互不侵犯条约中则规定两国政府保证不互相攻击,亦不支持第三者攻击缔约国的另一方,共同利益的一切问题彼此都应随时谘商。这时,德国已有能力发动二战了。
在东北亚,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在东北的权益而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东北的部分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手中唯一的太平洋不冻港——旅顺港。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史达林掌权後,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後,中国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後苏联开始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1938年和1939年,苏联和日本之间由於日本控制的满洲国边境问题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及满洲国和外蒙古边境的诺门坎地区爆发小规模战役,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16]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