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英国和法国当局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安抚疯狂的德国,对德国一系列的侵略扩张行为采取了对德国怀柔的绥靖政策。德国屡屡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惩罚。德军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一步步的紧逼,英法没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为,西班牙内战时的英法则严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国支持的叛军和苏联支持的政府军之间采取骑墙的态度。到了德国要吞并苏台德区的时候,英法则发展到了绥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会议,在捷方未与会的情况下,强行将捷克的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如此明目张胆的姑息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英国当时的首相张伯伦表示,希特勒曾经公开讲:『只要苏德台区的问题一解决,德国即不再有领土要求』英国信以为真,所以才连络法国,压迫捷克将苏德台区让给德国)。英法这种牺牲他国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德国不久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此举曾引起英、法、美、俄的抗议,德国政府以那些抗议:「缺乏政治、法律与道德的一切基础」为由拒绝回答。在伴以讹诈、恫吓等手段相继在欧洲获得了巨大利益後,德国开始入侵波兰,挑起了世界大战,从而宣告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二战打响之後,内维尔·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英国走到了尽头,1939年9月3日,英国内阁进行了改组,有一个已下野的议员在家中砌花园的矮墙时,突然被请出来担任海军大臣,此人就是一直主张以强硬态度对待法西斯主义的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940年,当纳粹德国占领了波兰、丹麦和挪威,法国岌岌可危,直扑英吉利海峡的时候,首相张伯伦因绥靖政策彻底失败而引咎辞职。1940年5月10日,时年65岁的温斯顿·丘吉尔被英王任命为英国的战时首相。
美国立场的改变
美国,一个高枕无忧的国家,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经营後,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已经超越世界上所有其他老牌的工业国家,悄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工业国。但好景不长,过度的经济扩张让美国的经济大厦酝酿着巨大的危机,1929年10月2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华尔街,一场始料未及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整个世界,美国作为大萧条的发源地,当然成了大萧条的重灾区。这场经济危机的杀伤力巨大,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较1929年萎缩了三分之一,失业率达到了骇人的地步,整个社会弥漫着悲观的情绪,许多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1932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他面对严峻的局面,主张对国内的极端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势力进行镇压,实行美国资产阶级对国家的完全控制,这些政策当时被称为罗斯福新政,在这一段时间,美国的民主状况不如以前,但此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後,美国经济终於慢慢恢复了元气。可是这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和英国、法国等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衰败,最终使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分别成为欧洲和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俄罗斯、日本、德国也建立了「异於」资本主义的极端主义政权,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袖——希特勒通由民选上台,极端左翼左派势力在全球资本主义泛滥。日本提出所谓的「共荣」即大东亚共荣圈,苏联则实行了共产主义,这些极端主义势力的抬头,被部分人认为是「解决资本主义制度问题」。
大萧条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紧张局面,面对密布的战争阴云,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思想却弥漫着整个美国上空,美国人普遍对他国的战争不感兴趣。所以罗斯福只能向盟军提供物资援助,但常常遭到严格执行中立政策的国会的阻挠。直到1941年3月,美国国会才在西欧战事吃紧,全世界都有陷入战火危险的时候通过《租借法案》,[17]这个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军火和战争物资,至此,美国已由中立国成为事实上的同盟国阵营。同年8月,罗斯福和英国首相邱吉尔在军舰上举行会谈,并签署旨在摧毁纳粹政权的《大西洋宪章》。[18]珍珠港事变以後,美国正式参战。
中日战前的军事冲突
蒋中正,战时中国军队最高统帅,同时兼任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1926年起,以蒋中正为主要领袖的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军开始进行北伐。蒋中正成功地击溃了华中、华南地区的军阀,而且即将与北方的军阀达成和解协议。由於过去有着亲日背景的,控制着东北三省(满洲)的军阀张作霖一再拖延与日本签订能够给日本带来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条约,并表现出将与蒋中正合作的迹象。於是,日本军方中的少壮派在1928年发动了一次暗杀事件被称为「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并且逼迫张作霖的儿子、继承人张学良继续同日本合作。然而张学良却因此更加偏向於同南方的蒋中正政府合作。在张学良完全控制住东北军政局势後,宣布「易帜」,接受蒋中正的国民政府领导。失去对中国东北本地军阀的控制後,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19][20]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在当地设立了一个傀儡政府「满洲国」以便日本进行暂时的间接统治,还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安插为满洲国的皇帝。因为中国历届合法政府均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所以都称之为「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发生後四个月,1932年1月,上海亦发生了一二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後的整个三十年代,中国与日本陷入了僵局,由於中国***企图推翻中华民国,并针对三民主义进行斗争和破坏,蒋中正因而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以抵抗。蒋中正认为,只有全中国都团结在他自己的旗帜下,才能更加有效的对付外来的侵略。而此时,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和日本侵华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蒋中正的政策感到不满。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扣留了蒋中正,震惊中外和国共两党,张杨二人和中共商议後,最终只是迫使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未伤性命,蒋中正被迫同意。日本关东军对此的反应是在未获东京当局批准的情况下,於1937年7月7日制造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2][3]以此挑起冲突,八年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并未得到外国的多少支持,而更多则是道义上的支持,几乎是在独自面对日本强大的威胁。抗战全面爆发後,国民政府请求外国援助,只得到苏联的积极回应,其他大国则保持沉默。英国为了不刺激日本,加入了对中国的封锁,而美国则依然执行孤立主义的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支持也仅限於道义层面。苏联在抗战初期是中国最大的援助方,但在苏日和谈後,苏联的援助停止。1940年以後,美国加大了援华力度,援引《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军火援助,在苏联受到德国侵略後成为中国的最大援助国。[17]值得一提的是纳粹德国的对华援助,1928年以後,德国军事顾问以个人身份受聘於中国。在抗战初期,德国在中日冲突中竭力保持中立,德国甚至对日本侵华政策一直持反对态度,并成为中国的重要军火提供国。1938年,德国主张对日友好的新外长里宾特洛甫上台,中德之间的暧昧关系方告终结。
欧洲及北非战场
参见:二战欧洲战场
德苏瓜分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10月份的欧洲,波兰遭受两面夹击,遭到了覆亡的命运。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德战争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闪电战突袭,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虽然英国和法国之前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独立,但是波兰的抗战并没有得到英法两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持,而是实行所谓的「假战」。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最终波兰的军队还是被装备精良的德军击溃。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华沙。9月1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几乎在同一天,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在复国20年後,又再一次遭到瓜分。
德国在突袭波兰的同时,却命西线德军坚守对英、法不挑动战争的命令,法军本来一度进攻德国本土,但一遇抵抗即退守马其诺防线,德国也不进行进攻,每天只利用无线电广播向法军宣传「不要替资本家卖命」等口号来瓦解法军士气,(英、法没有实行「如果德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sitzkrieg),美国报纸则称之为「假战」(phoney war)。
防范德国,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欧洲大战开始後,史达林认为德国迟早要进攻苏联,就开始着手建立防范德国的「东方战线」,这条战线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并企图通过扩大苏联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
1939年9月17日,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苏联和德国一起合谋瓜分了波兰;9月28日,苏军开进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1940年8月初将这三国强行并入苏联;1939年11月30日苏联进攻芬兰,爆发了苏芬战争;1940年6月28日,苏联出兵进驻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後成为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