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决策期间,主张不出兵的主要顾虑是军队的装备训练尚不充分,派几个师到朝鲜未必能起很大作用;更主要的顾虑是国内困难太多,新中国需要一段和平时间来巩固政权、恢复经济,从事建设。但毛泽东和周恩来经过进一步分析认为,不出兵同样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第一,东北地区特别是东北南部是中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如果美国大兵压境,中国也不可能安心建设;第二,如果采取消极防御的办法,建立防御体系、工厂搬迁、在一千多里的防线设防,同样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军力,而且年复一年,看不到尽头;第三,如果对美国不抵抗,一着输了,就会处处陷于被动,敌人将得寸进尺,还可能进一步进攻;第四,中国人在精神上将长期受到威胁,中国周围的民族国家也会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世界和平民主运动也将因遭受打击而消沉;这对于中国、对于和平民主阵营、对于亚洲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都是不利的。与此相反,出兵参战有可能扭转全面被动的局面。正如周恩来所说:"如果给以打击,让它(美国)在朝鲜陷入泥坑,敌人就无法再进攻中国,敌人内部的矛盾也会发生。"同时,中共领导人对自己久经沙场的军队抱有信心。他们认为,即使同美军相比,人民军队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与美国较量,同样有取胜的机会。经过正反两方面的利弊比较,毛泽东得出的最后的结论是:"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最后,出兵参战的目的、参战的前景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危机处理过程的决策阶段,行动的目的、前景和目标都必须加以明确。抗美援朝决策的情况也与此相符。关于中国出兵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八个字已经说得很清楚,无须赘述;而关于后两点,现有的研究还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
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参战后面临着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中美两军在朝鲜形成僵持,美国公开对中国宣战,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大陆,使中国现已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的不满。中国必须准备应付这种最坏局面。在10月2日原拟致斯大林的电报中,毛泽东着重强调了上述可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实上,这只是中国领导人估计的最坏情况,而不是最可能的情况。中国领导人同时还认为,由于有中苏同盟存在,如果美国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变为全面战争、变为世界大战,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实际不大。正如周恩来指出的:"美国如果敢不顾一切发动世界大战,我们就把这叫做挺而走险,因为美国事实上还没有准备好。不到二百万的军队,是不可能进行什么世界大战的"。
中国领导人估计的第二种可能是,中国出兵能顶住美国的进攻势头,使其受挫,使战争局部化,然后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这种可能是中国所要争取的,中国出兵的目标也是据此设定的。这一点常被研究者所忽视,以致人们的普遍印象是中国的目标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逐渐确定的。事实上,周恩来在志愿军出动后很快就对此作了说明。10月24日,他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指出:"美帝国主义用武力压迫别国人民,我们要使它压不下来,给它以挫折,让它知难而退,然后可以解决问题。我们是有节制的,假如敌人知难而退,就可以在联合国内或联合国外谈判解决问题,因为我们是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此后一段时间,他又反复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美国知难而退",使战争"局部化","迫它接受和平"。这种可能性要大些,也是我们所要争取的。"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是要争取这种可能的实现,我们相信自己的力量是可以争取这种可能的实现的"。
在新中国建国后历经的各次危机处理中,抗美援朝出兵决策可以说是一个经典范例。在这次决策的过程中,中共高层领导人在紧迫的形势下,以十分民主方式各抒己见,对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作了相当充分的分析比较,这就为下最后决心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中国领导人对朝鲜战局的发展充满预见,因此出兵的准备工作得以提前开始,并一直在紧张地不间断地进行,没有受到决策过程曲折的干扰,这使得出兵决策一旦确立便可立即付之实行。参战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根据客观环境,依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制订的,虽然这个目标的最后确立要依靠战场上敌对双方的力量达到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