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决策出兵朝鲜
虽然中共领导人始终对美国武装干涉保持着高度警惕,但他们总的判断是随着国民党的失败和新中国的建立,美国直接干涉中国革命的可能性正在日益消退。无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还是后来的研究所表明,这个判断是准确的。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正处于犹豫、观望和动摇之中。那时,中美关系虽处于紧张的对立之中,但并没有发展成直接对抗。如果没有朝鲜战争的爆发,如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台湾之时美国不实行干涉;那么,两三年后,中美紧张关系可能得到缓和,两国可能建立一种并不友好但正常的关系。至少,这样的机会还存在。
朝鲜是中国的近邻。近代的经验表明,朝鲜的安全同中国的安全密切相关。日本的侵略便始自朝鲜半岛,然后向中国大陆扩张。在反对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共同斗争中,中朝两国人民互相支援、并肩战斗。五十年代初期,中国领导人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这个经验和记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反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但又出现了国家统一的问题。冷战的出现和朝鲜内部矛盾的发展,使二战结束时美苏在朝鲜半岛受降的临时军事分界线变成了朝鲜南、北方的分界线,实际也是冷战在亚洲的一条分界线。朝鲜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苏两个大国造成的,朝鲜人民有统一的愿望是必然的。当时,朝鲜北、南双方都不承认美苏划定的"三八线"。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朝鲜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在于冷战造成的态势和亚洲民族解放、民族独立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家统一问题之间的冲突。
虽然中朝两国是近邻,从历史上看关系密切;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有关朝鲜的问题与中国关系不大,朝鲜问题主要由美、苏两个大国的对朝政策和朝鲜内部的发展所决定。这个事实并不因一些新史料的出现而改变。近年俄国公布一些档案表明,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领导人已得知斯大林和金日成的决定。尽管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干涉有所担心,但有两个原因使得中国领导人不能不表示赞同。第一,斯大林和金日成都断定美国不会干涉。毛泽东并没有什么情报能说明美国会干涉,于是他提出了会不会由日本人出面干涉。这个看起来不合逻辑的猜测只有放在当时的情况下才能理解。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曾四次告诉朝鲜同志,如果爆发战争,帝国主义会干涉。从俄国公布的档案来看,朝鲜方面并没有把他的这个判断告诉斯大林。第二,中国刚刚通过解放战争基本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这时候毛泽东有什么理由可以对金日成说,我可以这样做,而你不能这样做。更何况从共产党人的道义原则来说,已经取得革命胜利的国家有义务支持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事实上,在五、六十年代,对于那些已经执掌政权的共产党人来说,如何处理本国利益和国际主义义务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朝鲜战争爆发后,新中国原先就十分紧张的安全形势立即变得极其严峻,中美关系从对立发展为对抗。美国借朝鲜战争爆发之机,在武装干涉朝鲜的同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这就将原先互不相干的朝鲜问题同中国台湾问题联系到一起;随后,美军又大规模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边。与此同时,不利于新生政权巩固的国内因素也大大增加。在台湾朝不保夕的国民党政权,不仅突然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而且感到了反攻大陆的希望,残留在全国各地的反动势力也蠢蠢欲动。
从中国的角度看,美国的行动不仅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而且阻碍了中国的统一进程,是对即将取得彻底胜利的中国革命的干涉。美国的行动,直接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面对如此严重的挑衅和危机,中国政府不能不迅速做出反应。
二、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过程
一般地说,当一场危机出现之后,相关国家处理危机的过程大致经过四个步骤:(1)作出初步反应,观察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收集有关信息,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前景;(2)制定对策,估量这场危机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影响,分析支配危机发展的各种因素、对各种可能的应对方案进行利弊比较,首先采取外交行动,同时为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作出准备,协调盟国间的关系;(3)确定必须采取军事行动的底线,向对手发出警告或威慑信号;(4)作出最后决断,采取军事行动,并明确这一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处理危机的实际过程中,这四个步骤不可能截然分开,往往互相交错。其中,发出警告和威慑信号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危机有可能在这时被成功地制止。如果警告失效,被迫采取军事行动,危机升级为战争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但军事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通常是有限的,战争仍然是局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