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出兵朝鲜:新中国经历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处理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1 20:16:51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号召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对美国的侵略提出警告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仁川附近多礁的海岸登陆

  在新中国建国后历经的各次危机处理中,抗美援朝出兵决策可以说是一个经典范例。在这次决策的过程中,中共高层领导人在紧迫的形势下,以十分民主方式各抒己见,对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作了相当充分的分析比较,这就为下最后决心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至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打响第一仗,恰好四个月。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外来威胁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出兵决策。这一决策过程可以说是新中国经历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处理。

  一、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的中国安全形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年来的历史看,国家安全形势的好坏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国际环境,它由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这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组成。国际格局是国际环境的核心,相对稳定;中国在既定格局中的地位,对国家安全具有长期影响。国际形势则时时变动,尤以中国周边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最为直接。第二,中国自身的实力,主要指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性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影响国际环境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第三,中国决策者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否对国家安全形势作出了客观、准确的判断,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战略;(2)是否有能力应付国际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动或周边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对任何国家来说,安全利益都是国家利益的基础,只有安全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国家生存有了一定的保障时,其它的国家利益才可能得以实现。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形势无论从国际环境来看,还是从国内环境来看,显然都处在相当紧张和不稳定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有两个显着的特点:第一是美苏冷战格局的出现;第二是在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浪潮。美苏冷战首先在欧洲划了一条分界线,在那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经济体制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全面对抗。如果不是世界发达地区首先分裂成两部分,冷战不会迅速具有全球性影响。冷战之初,美苏两国都试图扩大对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前殖民地国家的影响,美国更以"遏制苏联扩张"为名竭力控制正在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冷战因此从欧洲扩展到亚洲和世界其他不发达地区。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的出现,迫使各国不得不把国家安全作为国家利益的最主要考虑。包括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在内,几乎每个国家都要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依靠对象,即使那些后来标榜"不结盟"的国家也不可能采取真正中立的立场。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饱受长期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继续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追歼残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并准备进军西藏和渡海解放台湾。为争取和平环境,新中国在外交方面采取了重大步骤,同苏联签定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条约的签订为新中国提供了外部的安全保障,并有利于各项国内任务的完成。

  当时,美国是从外部威胁中国的主要势力。中国革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具有鲜明的反帝性质,这使得新中国自成立时起就同美国处于紧张的对立之中。冷战的出现无疑加剧了这种对立。美国政府在中国内战期间执行"扶蒋反共"政策,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仍不愿面对其对华政策失败的事实,无意承认新中国。在中国领导人看来,美国的威胁具有双重含义:既针对着中国革命,也针对着新中国的国家的安全。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