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葛文墉又担负该机全部试验科目和定型科目的试飞。在工厂完成飞机的基本性能试飞科目之后,又转场至普兰店空军某机场,在渤海上空进行航炮、火箭等空射试验。4月13日,全部科目试飞完毕,试飞结果表明:飞机的安定性、操纵性良好,飞机的技术、战术性能均达到了设计要求,有些性能还超过了米格-21Ф-13样机的水平。
从1964年初开始进行生产准备,到1966年4月试飞结束,歼7飞机的整个试制周期为2年零4个月,比原计划提前1年零2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
12月28日,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7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歼7型歼击机的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不仅使我国的飞机工业紧跟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一跃跨进了第二代先进战机的行列,而且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空军的军力。首批装配的米格-21Ф-13型飞机试飞合格后,立即装备到空军部队,并很快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66年至1967年间,先后击落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3架。国产歼7大批装备部队后,至1971年,先后击落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3架、美蒋战斗机7架,还击落高空侦察气球300多个。从而有力地扞卫了祖国领空的安全和国家的尊严。
力排“极左”错误的干扰破坏
国防航空工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大跃进”和“极左”错误的影响下曾遭受严重挫折。由于指标过高,要求过急,搞快速试制,快速施工,导致航空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大批飞机不能出厂交付部队使用,基本建设也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试制的“东风-103”和“东风-102”两种飞机都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引起了军委的高度重视,并于1960年5月10日召开军委常委会,对国防工业生产中出现的严重质量问题和急躁冒进的做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和纠正。
1960年,11月20日,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工委主任贺龙,总参谋长罗瑞卿,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领导,在三机部部长张连奎和沈阳市委书记焦若愚等人的陪同下,前来112厂视察。当贺龙亲眼看到在厂区停放着大量新飞机,由于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不能出厂,并得知3年来工厂没有向部队提供一架合格飞机的事实时,十分震怒和气愤,当场对工厂领导提出严厉批评。
在随后召开的三级干部会上,贺龙元帅严肃地说:“中央关于军工产品质量第一,在确保产品质量基础上求数量的方针为什么没有认真贯彻?全国人民不吃肉、不吃油、不吃苹果,勒紧裤带换来点外汇,进口点材料,都给你们糟踏了。你们能忍心,能过意得去吗?”
当他听完112厂党委副书记兼代厂长王其恭的有关质量情况汇报后,不满意地说:“你们搞质量像切藕一样,藕断丝连,不是像切萝卜,要一刀两断。现在工厂要马上停产,开展质量整风运动。”接着,他又指出,“要原原本本按苏联图纸从头开始,重新试制,不要修修补补,搞改良主义,要下决心一刀两断。”在谈到提高产品质量时,他又强调指出:“一件超差品也不能装,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要拟出重新试制方案。”
面对严峻的现实,112厂痛定思痛,全面展开了以整顿领导作风和整顿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整风运动,并对过去的质量问题下决心“一刀两断”,从而试制工作有所好转。
为了挽回和纠正“大跃进”给航空工业造成的损失与影响,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三机部于1962年6月在沈阳召开了东北地区军工干部会议。紧接着,国防工委又于1962年7月在北戴河召开了工作会议。这两次会议周总理都亲自参加并作了重要讲话。
在沈阳召开的东北地区军工干部会议上,周总理重点作了5点指示:(1)国防工业过去10年是有成绩的,成绩是主要的,要总结经验教训;(2)国防工业的基础打下了,但还是弱的,生产还不能完全配套,要逐步使布局合理,把基础巩固起来,发展起来;(3)自力更生要逐步实现;(4)科学研究和尖端技术要循序而进,要在一定的基础上逐步往上爬;(5)军工首先要着重生产;生产是基础,要在生产发展基础上增加基本建设,要逐步地把生产基础扩大,不能把生产停下来搞基本建设。常规和尖端也是一样,常规是尖端的基础,逐步突破尖端,也是循序而进。
6月13日,周总理在参加东北地区军工干部会议之后,专程来到112厂视察。他深入总装车间现场,关切地询问新型飞机试制的进展情况,总工程师高方启向周总理详尽汇报了工厂整体生产情况。周总理还特别关注试制新型飞机所需的原材料和成品件的供应状况,并询问能不能供应得上。当他得知绘制歼-6飞机模线用的钢板是进口冷轧板时,立即转身对秘书说:“给鞍钢打个个电话,问一问他们能不能生产?”周总理希望生产歼-6飞机的材料和器材全部立足于国内,以免将来受制于人。下午5点多钟,天下起了小雨,但是周总理仍然坚持步行到机械加工车间视察。当工作人员上前给周总理打伞时,他连连摆手说:“还有那么多人没打伞,也别给我打伞了。”